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自1984年建校以来,在医学教育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以“医德教育”为核心、产教融合为路径、健康服务为特色的办学模式。以下是其创新做法的总结:
1. 以医德教育为核心,构建特色育人体系
学校始终秉持“以德为首,医德为魂,德术双馨”的教育理念,将医德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创办人王树青提出的“高尚医德是精湛医术的基础”思想,成为学校育人的核心准则。通过开设课程思政、举办医德讲座、开展公益活动(如义诊、急救培训)等方式,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涌现出多名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最美乡村医生”等荣誉的优秀毕业生。
2. 转型大健康产业,优化专业结构
为适应“健康中国”战略,学校从传统临床医学向健康服务人才培养转型,构建覆盖生命全周期的专业体系。新增健康管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婴幼儿托育服务等专业,形成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群为龙头,护理、药学、中医等协同发展的格局。2020年,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群入选河南省高水平专业群,推动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
3. 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教学模式
订单式培养:与医院、企业合作开设6个订单班,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实现“入学即就业”。例如,与郑州阳城医院合作成立产教融合学院,开展“院中校”模式,学生在真实医疗环境中学习实践。
校企共建学院:与焦作市中医院共建中医康复学院,与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共建老年护理学院,实现师资共享、课程共建。
职教集团协同育人:牵头成立河南省老年健康职业教育集团,联合行业机构开展技能竞赛、培训及公益活动,打通从学校到岗位的“最后一公里”。
4. 打造高水平实训基地,强化实践能力
2015年投资10亿元建设修武实训基地,包含康复治疗、护理保健等4大实训中心和180余间虚拟仿真实验室,模拟真实医疗场景。学生通过虚拟仿真实训提升实操能力,实现“毕业即上岗”。该基地获教育部及省级多项实训基地称号,成为健康服务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
5. 推动跨学科融合与智慧医学发展
学校与科技企业合作成立智慧医学产业学院,聚焦健康大数据、智慧养老等领域,开发物联网与医学结合的课程,培养医学信息技术人才。例如,在卫生管理系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医学与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
6. 拓展社会服务,助力基层医疗
通过“1+X”证书制度,开展老年照护、母婴护理等28项特色技能培训,累计培训数万人。学校还成立春熙健康教育学院,面向社会开展职业能力培训,帮扶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群体再就业。此外,依托医学博物馆等平台开展医学科普,服务基层群众健康需求。
总结
郑州澍青医专通过理念创新、专业转型、产教融合、实训强化及社会服务等多维度探索,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其成果不仅体现在高就业率(95%以上)和优质生源(第一志愿录取率100%),更成为河南省“双高”院校之一,为健康中原和基层医疗事业持续输送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