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意义
“器官健康学”指以人体各器官的全面健康为出发点,以最新研究成果为依据,科学指导民众使用、养护身体每个自然器官,尽可能地避免有害因素对它们的破坏与干扰,使器官之间能够有机协调地发挥作用,确保整个机体长期处于健康状态。
其存在的意义是1.响应国家健康关口前移策略,器官健康学科普强调每个器官的保健,积极宣教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与保健对器官健康的益处,以延长器官使用寿命,缓解疾病带来的沉重医治负担。2.与医院和医生“疾病科普”不同,器官健康学的科普主战场在社区、家庭、养老院、科普基地等非医疗机构,主要科普员来自健康管理师、营养师、育婴师、社区康复师、防疫站工作人员等群体,强调正常器官生长发育、形态功能、保健措施等的普及。3.器官健康学科普顾及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特点和疾病谱特征(全生命周期全人群),利用数字化信息和科学数据赋能科普教育(自制趣味3D视频,健康大数据等),使复杂的健康知识易于被熟悉、理解、认可,弱化大众健康素养参差不齐的现象,进一步提升我国居民健康素养认知水平。
二、活动内容
1.“器官健康学”深入内涵建设
2.“器官健康学”公众号成立
3.“器官健康学”大学生快普联盟成立
4.“器官健康学”读物编写团队成立并落实三级目录、样章和编写分配任务
5.“器官健康学”第三期“感官健康”活动成功举办
三、活动成效
1.明确并深入的“器官健康学”的内涵
"器官健康学"积极响应国家"健康中国"战略中关于疾病防控关口前移的号召,其创新性体现在
科普场域创新:主阵地延伸至社区、家庭、养老机构等非医疗场景
科普主体创新:由健康管理师、营养师等非医疗专业群体担任主力
内容体系创新:涵盖器官发育、功能维护等全生命周期健康知识
传播方式创新:融合数字化技术与中国传统养生智慧
该理论特别强调
分众化科普策略,针对不同人群特征定制内容
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多维度健康观
科学数据的可视化转化与人文表达
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2.调动了健康学院大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通过公众号征稿和班级科普宣传,目前有将近20名学生加入到“校园健谈”微信群,反复修改科普作品,提高了大学生进行科普创作的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信息化处理、沟通交流等能力,强化了他们的知识掌握度,拓展了他们的思维和知识面。
3.经过各种活动、反复宣传,“器官健康学“这个科普新概念逐渐走入我校教职工和学生认知,促使他们认识到健康生活习惯养成和器官保养保健的重要性。
四、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1.“器官健康学”的宣传力度需要进一步强化,尤其是要突破大学生端口,大学生快普联盟的工作需要强化,要运用大学生的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器官健康学,认识器官健康的必要性。
2.“器官健康学”概论的编写属于多学科融合,很考验编者的知识储备和内涵,需要编者耗费精力精心打造。所以需要尽快建立起激励措施,比如科普文章、科普项目可以作为职称评审的材料支撑等政策落实。
3.“器官健康学”活动和项目目前均集中在青少年群体,青少年容易组织,容易产生共鸣。但是“器官健康学”科普并不仅仅针对青少年,它针对的是全人群,所以需要扩大范围关注成年人、老年人器官健康宣教活动。
4.科普团队的组建和任务落实也需要进一步明确。
器官健康学简介:
它是姬新颖教授团队提出的健康科普推广新概念,旨在以基础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免疫学、营养学、遗传学、心理学、中医药学、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统计学、大数据分析、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最新科研成果为基础,指导普通大众了解每个人体器官的健康知识,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达到人人健康长寿的目的,提高人群健康素养,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器官健康学”面向每个正常人,每个健康人,强调预防,从小做起,做好健康科普传播工作,力争让人人了解健康,关注健康,传播正确的健康知识,掌握健康生活方式;医院等医疗机构的“患者健康学”则是以面向病人为主的知识体系,它与“器官健康学”有所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