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新颖教授团队自2017年起在“一带一路”留学生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其经验值得系统总结。以下是该团队在留学生培养方面的详细总结:
姬新颖教授团队国际留学生培养体系综合总结
1. 留学生培养的显著成绩
姬新颖教授团队自2017年在河南大学国际汉学院支持下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已形成规模化、高产出的培养体系。
· 培养规模:累计招收国际留学生20多名,包括博士后2名、博士生5名、硕士生6名及其他留学生。生源主要来自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非洲地区。
· 学术产出:留学生在学期间发表多篇高水平SCI论文。其中,一名外籍硕士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6篇;团队培养的河南大学首位外籍博士学位获得者Khan Nazeer在校四年共发表SCI文章2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文章8篇,其一篇发表在《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的论文成功入选Clinical Medicine领域全球前1% ESI高被引论文。
· 毕业去向:已毕业的留学生职业发展良好。首批2名博士后出站后,均被巴基斯坦某大学聘请为副教授;2021年有一名外籍硕士生毕业,2022年有3名外籍博士生毕业。
2. 创新培养特色
姬新颖教授团队在留学生培养中形成了多项创新特色,构建了独树一帜的培养模式。
· 首创生物医学留学生沙龙:团队于2019年3月创建了"河南大学生物医学留学生沙龙",至疫情前共举办12期。沙龙成为留学生与中国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既帮助留学生融入中国环境,又提升国内师生的英语交流能力,成为河南大学国际化校园文化的亮点。
· 科研导向的培养模式:团队将留学生直接纳入科研项目训练,使他们在实际研究中提升能力。这种"在研究中学习"的模式有效保证了培养质量。
· 融合国际课程与文化交流:团队引进流行病学等国际课程,打造国际特色品牌,开设如"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线上学分课程、日本帝京大学暑期项目、中芬线上课堂等国际交流项目,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3. 成功经验分析
姬新颖团队在留学生培养方面的成功基于多方面系统化举措。
· 强大的科研平台支撑:团队依托"河南省核蛋白基因调控国际联合实验室"和"河南省肿瘤精准诊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高层次科研平台,为留学生提供前沿研究领域和先进实验条件。
· 导师的国际化背景与投入:姬新颖教授本人具有多年海外留学经历,对国际科研环境和多元文化有深刻理解,能针对留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他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念,对每位有兴趣的学生都尽心培养。
· 系统的资源整合策略:团队完成《世界300强大学华裔生物医学专家名录》,收集2300多名华裔教授信息,为国际学术交流和导师资源拓展奠定基础。
· 创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团队创办国际英文期刊《Gene & Protein in Disease》(GPD),拥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170多位编辑,为留学生和团队成员提供了成果发表和学术交流的高端平台。
4.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尽管取得显著成绩,姬新颖团队的留学生培养工作仍面临一些挑战:
· 培养体系可持续性压力:留学生沙龙已因疫情原因停办,如何维持此类创新活动的持续性是一大挑战。
· 趋同化培养的管理瓶颈:实践中存在目标悬浮、入口失衡、课堂割裂、管理悖论及生态缺位等多维瓶颈,在制度、操作和技术层面均有深层矛盾。
· 文化融合与适应难题: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面临文化适应、语言障碍和学习方式差异等问题,完全融合仍需更多系统性支持。
· 培养规模与质量的平衡:随着留学生数量增加,如何保持高质量培养成为新挑战,师生比压力增大,个性化指导难度提高。
5. 发展前景与优化建议
姬新颖教授团队的留学生培养模式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以下是一些优化建议:
· 深化趋同化培养改革:建立"动态双轨评价体系",兼顾学术考核与文化评价,实现中外学生培养质量共同提升。
· 利用技术创新培养模式:开发"神经适配教学系统"和"元宇宙-现实混合衔接预科系统",提高跨文化教学效果,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
· 拓展国际合作网络:利用已建立的2300多名华裔专家数据库,拓展更广泛的国际合作,为留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学术平台。
· 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建立"管理双轨治理体系"及"区块链DAO生态网络",实现对留学生培养全过程的有效监控和管理。
· 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团队应继续紧扣"一带一路"倡议,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的国际医学人才,同时为河南省医学教育国际化贡献力量。
结语
姬新颖教授团队通过十余年的探索,在"一带一路"留学生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科研导向、平台支撑、文化融合的特色培养模式。其经验证明,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国地方高校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完全能够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团队未来的发展应着眼于破解趋同化培养瓶颈,加强技术与制度协同创新,为中国高校医学留学生教育提供更多可推广的经验,为"健康中国"和"一带一路"建设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