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蛋白与过敏疾病的关系是近年来免疫学和过敏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其机制涉及先天免疫、表观遗传调控及细胞特异性反应等多个层面。以下是当前研究的主要进展和方向:
---
### **1. 核蛋白的免疫调控作用**
核蛋白(如组蛋白、HMGB1、核小体成分等)在过敏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 **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
当细胞受损或死亡时,核蛋白(如HMGB1、组蛋白)释放到胞外,作为DAMPs激活免疫细胞(如树突细胞、肥大细胞),通过TLR2/4、RAGE等受体促进Th2型免疫反应,加剧过敏炎症(如哮喘、特应性皮炎)。
-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
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可诱导中性粒细胞释放NETs(含DNA、组蛋白),直接损伤气道上皮,促进IL-33/IL-25释放,激活ILC2细胞和Th2反应,加重过敏性哮喘。
---
### **2. 表观遗传调控与过敏**
核蛋白通过修饰染色质结构调控过敏相关基因:
- **组蛋白修饰**:
- **组蛋白乙酰化**:在过敏性鼻炎和哮喘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活性降低导致促炎基因(如IL-4、IL-5、IL-13)过度表达。
- **组蛋白甲基化**:H3K4me3修饰增强Th2细胞分化相关基因(如GATA3)的转录。
- **DNA甲基化**:
环境过敏原(如香烟烟雾)可通过改变DNA甲基化模式(如FOXP3基因去甲基化)影响Treg功能,促进过敏。
---
### **3. 特异性核蛋白与过敏疾病**
- **HMGB1**:
在严重哮喘患者血清中升高,与气道高反应性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正相关,靶向HMGB1的抗体可减轻小鼠模型炎症。
- **组蛋白**:
外源性组蛋白直接诱发肥大细胞脱颗粒,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如TSA)在过敏模型中显示抗炎潜力。
- **自身抗体**:
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体内存在抗核小体抗体,提示自身免疫机制参与。
---
### **4. 临床研究与治疗进展**
- **生物标志物**:
HMGB1、NETs成分(如MPO-DNA复合物)作为重症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的潜在标志物。
- **靶向治疗**:
- **抗HMGB1疗法**:临床试验中的人源化抗体(如anti-HMGB1)用于顽固性哮喘。
- **表观遗传药物**:HDAC抑制剂(如伏立诺他)在特应性皮炎中的探索。
- **NETs抑制**:DNase I或PAD4抑制剂减少NETs形成,改善气道炎症。
---
### **5. 挑战与未来方向**
- **机制复杂性**:核蛋白的双重角色(细胞内调控 vs. 胞外炎症)需更精准的靶向策略。
- **个体化治疗**:表观遗传修饰的个体差异要求分层治疗。
- **转化应用**:现有研究多基于动物模型,需大规模临床验证。
---
### **总结**
核蛋白通过调控免疫应答和表观遗传修饰参与过敏疾病的发生发展,靶向核蛋白或其释放途径(如HMGB1抑制剂、NETs清除)可能为难治性过敏疾病提供新策略。未来研究需结合多组学技术和临床队列,进一步明确其分子机制及治疗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