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治沙技术方法多样,成效显著,具有重要作用和经济价值,未来规划明确,前景广阔。具体如下:
治沙技术方法
• 草方格沙障:以麦草等为材料,纵横交错铺设成方格状,可降低风速七成,迟滞流沙移动。
• 机械沙障:如“刷状网绳沙障”,由机器编织,效率高,固沙效果好,可使用六年不腐。
• 生物治沙:种植梭梭、柠条、红柳等耐旱、抗风的灌草,构筑立体防线,利用灌丛根茎交错沉积沙粒。
• 蓝藻治沙:洒人工蓝藻液于沙面,可加速天然土壤结皮形成,较自然演化快10倍。
• 光伏治沙:建设光伏电站,光伏板可降低风速、减少水分蒸发,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经济作物或发展养殖业。
治沙成效
• 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
• “三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84%,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近10年北方地区春季沙尘天气次数较上个10年减少30%。
作用和经济价值
• 生态作用:有效遏制了土地荒漠化扩展,减少了沙尘天气,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 经济价值:利用沙区独特资源,发展中药材、优质牧草、经济林果、沙漠旅游等产业。如黄土高原等地形成了一批林果生产基地,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5%。光伏治沙项目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未来规划和前景
• 继续推进“三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打响“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即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 加强科技创新,推广应用耐干旱、耐瘠薄、抗风沙的树种草种,以及压沙固沙机械、无人机飞播等机械智能设备。
• 持续开展国际合作,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荒漠化防治,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实,中国有望在荒漠化防治方面取得更大成效,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