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一是国际权力格局变化,中国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领域不断缩小与美国的差距,动摇了美国的单极霸权格局,引发“修昔底德陷阱”式的结构性矛盾。二是中美经贸深度捆绑,2024年双边货物贸易总额达6882.8亿美元,但双方将经济相互依赖“武器化”,美国通过加征关税等手段打压中国产业,中国则推动供应链自主可控。三是身份认同冲突,美国以“民主灯塔”自居,将中美竞争视为“民主与威权”的制度之争,而中国的“中国式现代化”对“华盛顿共识”构成挑战。
• 实质:是美国试图维护其全球霸权地位与中国追求自身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之间的全面竞争,表现为“美国卡技术、中国控资源”的博弈格局,双方在贸易、科技、军事、资源等多领域展开较量,争夺未来发展主动权和国际规则话语权。
• 对两国的影响:对美国而言,其制造业占GDP比重已降至8.4%,供应链存在诸多短板,中美博弈导致美国相关产业面临原材料短缺、物流成本上升等问题,消费者也因高关税需承担更高的生活成本。对中国来说,虽面临美国的技术封锁和贸易制裁,但也促使中国加快供应链自主可控和科技自立自强的步伐,在稀土、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反制能力不断增强。
• 未来前景:若双方继续坚持互相制裁,长期下来可能两败俱伤。但中美经济加起来占全球产出的近45%,双方在气候、疫情等全球性问题上仍有合作空间,未来可能在竞争与合作中寻找新的平衡。
• 谁会首先扛不住:从目前态势看,美国经济面临通胀、制造业萎缩等多重压力,民众对经济波动的承受能力相对较弱;而中国拥有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和较强的经济韧性,且在关键领域仍有反制空间,若继续对抗,美国经济可能面临更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