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人民币在全球贸易结算中的占比经历了从缓慢起步到加速提升的过程,未来十年在多重因素推动下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但也需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挑战。
一、近十年人民币全球贸易结算占比的变化趋势
1. 起步阶段(2015-2019年)2015年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一期上线,为人民币跨境结算奠定基础设施基础。2016年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国际认可度提升,但受资本外流压力影响,2015-2017年全球贸易结算占比在1.5%-2%之间波动。2018年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和金融市场开放,2019年占比回升至2.1%。
2. 突破阶段(2020-2023年)疫情期间,中国出口竞争力凸显,2020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达28.4万亿元,全球贸易结算占比提升至2.91%。2021年RCEP生效后,区域贸易人民币结算加速,2022年占比突破3%。2023年,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占比达24.8%,全球支付份额首次超越日元至4.33%,成为第四大支付货币。
3. 快速增长阶段(2024年至今)2024年,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达64.1万亿元,同比增长23%,全球支付份额升至4.69%,贸易融资占比5.95%,稳居全球第二。CIPS系统覆盖119个国家和地区,年交易额175万亿元,较2023年增长43%,成为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核心通道。
二、未来十年人民币贸易结算占比的增长动力与挑战
(一)增长动力
4. 政策与基础设施支撑
◦ CIPS扩容:截至2024年,CIPS直接参与者168家,间接参与者近1500家,覆盖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处理金额占跨境人民币结算的77%。未来将进一步优化功能,探索区块链技术应用,提升结算效率与安全性。
◦ 数字人民币试点: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连接20国央行,数字人民币跨境交易规模突破500亿元,在东盟、中东等区域渗透率快速提升。
5. 贸易与投资需求驱动
◦ 大宗商品结算突破:铁矿石、原油等战略资源人民币结算占比显著提升,2024年铁矿石人民币结算占比达28%,沙特对华原油出口32%以人民币结算。上海原油期货日均成交量达布伦特原油的1/3,成为亚洲定价基准之一。
◦ 跨境电商与新业态:2023年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金额9474亿元,同比增长24%,政策支持下中小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比例快速提升。
6. 国际环境与市场选择
◦ 地缘政治推动去美元化:俄罗斯对华贸易人民币结算占比从0.7%飙升至34.6%,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在能源、农产品贸易中增加人民币使用。
◦ 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增强:2024年境外机构持有人民币金融资产达10.83万亿元,较2016年增长261%,债券通、跨境理财通等机制持续吸引外资流入。
(二)主要挑战
7. 国际货币体系惯性美元仍占全球贸易结算的41%(BIS数据),欧元、英镑等货币在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和金融市场中优势显著。人民币在外汇交易、衍生品市场中的份额仅7%,资本账户开放程度不足(Chinn-Ito指数-1.24)制约其国际使用深度。
8. 汇率波动与政策不确定性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2022年以来6.3-7.3)大于自由浮动货币,52%的境内企业担忧汇率风险。全球关税壁垒升级、地缘政治冲突等外部因素可能影响市场主体使用意愿。
9. 金融市场深度与离岸生态外资持有中国债券比例仅2.7%,远低于欧元区的30%;离岸人民币存款规模1.5万亿元,不足香港美元存款的1/8,限制第三方交易场景拓展。伦敦、新加坡等离岸中心需进一步丰富衍生品工具,提升流动性。
三、未来十年前景预测与路径展望
10. 短期(2025-2030年)
◦ 全球支付份额目标:预计2025年人民币全球支付份额突破5%,2030年达8%-10%,超越日元成为第三大支付货币。
◦ 贸易结算结构优化: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占比提升至35%-40%,服务贸易占比从当前的37%增至50%以上,跨境电商、数字服务等新业态成为增长主力。
◦ 大宗商品定价权增强:上海原油期货成交量进一步扩大,铁矿石、锂等新能源资源人民币结算占比突破30%,推动亚洲定价体系形成。
11. 中长期(2031-2035年)
◦ 全球支付份额跃升:若资本账户开放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取得突破,2035年人民币全球支付份额有望达15%-17%,接近欧元当前水平。
◦ 储备货币地位巩固:境外央行人民币储备占比从当前的3.6%提升至8%-10%,成为全球第三大储备货币。
◦ 数字人民币引领变革:mBridge项目覆盖主要经济体,数字人民币跨境交易占比超20%,重构跨境支付清算体系。
12. 实现路径
◦ 深化金融市场开放:扩大QFII/RQFII额度,完善国债期货市场,推动“互换通”南向通等机制,提升外资参与度。
◦ 强化离岸市场功能:香港从存款中心升级为资产管理中心,伦敦、新加坡发展人民币衍生品市场,形成“在岸+离岸”双循环生态。
◦ 政策协同与风险防控:建立“通胀目标制+宏观审慎”双支柱货币政策框架,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测,平衡开放与稳定。
四、结论
人民币全球贸易结算占比近十年从不足2%跃升至4.69%,未来十年在政策支持、市场驱动和技术创新下,有望在2035年前成为仅次于美元、欧元的第三大国际货币。这一进程不仅是货币地位的提升,更是中国金融体系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关键标志。然而,突破美元霸权、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应对汇率波动等挑战仍需长期努力。通过稳慎扎实推进国际化,人民币将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更具稳定性的货币选择,助力构建多极化国际货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