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2025年10月召开)围绕“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发展目标,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定位、新要求,为其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以下结合全会精神与政策实践展开分析:
一、新提法与新要求
1. 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并强调“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职业教育需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动态调整专业布局,形成“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例如,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提出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对接首都现代农业需求。
2. 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全会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核心任务之一。职业教育需突破传统技能培训模式,培养兼具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的“新领”人才(即掌握前沿技术、具备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例如,中石化第四建设公司工匠学院通过“劳模工匠进校园”机制,探索技术人才分层培养路径,推动工艺革新与技术攻关。
3. 深化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全会要求“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职业教育需进一步强化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协同。教育部《关于加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提出,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衔接。例如,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计划通过共建实训平台、联合攻关企业技术难题,提升服务区域产业升级的能力。
4. 优化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全会强调构建“以中职为基础、高职专科为主体、职业本科为牵引”的现代职教体系,推动不同层次教育贯通培养。职业本科教育将承担起“高标准引领”作用,例如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聚焦汽车产业升级,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模式,为制造强国输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会提出“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力度培养大国工匠与高技能人才”,这对教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明确,建立教师定期企业实践制度,推动校企人员“互兼互聘”,打造“金师”队伍。例如,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计划通过“田间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二、意义价值
6.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制造业升级与实体经济发展面临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瓶颈。职业教育为现代产业体系输送了超过70%的新增高技能人才,成为培育大国工匠的重要摇篮。例如,2023年高职院校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专业布点1266个,毕业生105万余人,有效缓解了嵌入式软件开发等领域的人才缺口。
7. 教育公平与社会流动的桥梁职业教育为不同禀赋学生提供多样化成才路径。2022-2024年,中职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稳定在93%以上,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起薪较2021年增长11.13%。通过“职教高考”等制度设计,职业教育打通了从中职到本科的升学通道,推动“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8. 应对全球竞争的战略选择全球产业变革背景下,职业教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我国职业教育通过“鲁班工坊”等品牌项目“出海”,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急需人才,同时借鉴国际经验提升自身质量。例如,泰国职业院校重点向中国学习新能源汽车技术、电子商务等领域的职教经验。
三、实施路径
9. 强化政策保障与资源投入地方政府需落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出台税收优惠、土地供给等配套政策,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办学。例如,教育部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鼓励将高职资源下沉到县域,并设立专项经费支持重大改革项目。
10. 推进专业与课程改革职业院校应建立动态专业调整机制,对接产业需求淘汰落后专业。例如,2024年高职院校新增专业点6068个、撤并5052个,调整幅度达17%。课程改革需以真实生产项目为载体,开发工作手册式教材,强化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11. 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推广“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模式,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例如,大众汽车通过双元制教学项目,培养了超700名嵌入式软件开发人才,缓解了行业缺口。同时,建立“企业导师库”,邀请大国工匠参与课程开发与实训指导。
12. 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要求专业教师每两年累计2个月到企业实践,并将实践成果纳入职称评审指标。例如,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计划通过“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建设,推动教师掌握现代农业技术。
13. 营造技能型社会氛围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大国工匠”表彰等活动,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社会风尚。例如,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以“创新赋能未来 技能塑造人生”为主题,展示职业教育成果,提升社会认可度。
四、前景展望
职业教育正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前景广阔:
14. 需求端持续扩容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需稳定在30%左右,预计“十五五”期间高技能人才缺口将达3000万人。职业教育作为高技能人才供给主渠道,规模与质量将同步提升。
15. 层次结构不断优化职业本科教育快速发展,2025年招生规模将占高职(专科)的10%以上,形成“中职-高职-职业本科”衔接贯通的培养体系。
16. 数字化转型加速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深度融入教学,推动职业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例如,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计划通过“数字赋能”,重构课程体系与教学空间。
17. 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职业教育标准与模式逐步走向世界,“鲁班工坊”已在20余个国家落地,为全球职业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总之,二十届四中全会为职业教育赋予了新使命、新定位。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内涵建设,职业教育将在服务国家战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