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青年科技工作者是我国现有科技人力资源的主体。推动更多青年科技人员尽快成长,担当起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角色,是一项重要工作。求真道路上的年轻人们,挥洒青春汗水、拼搏科研一线的同时,难免会有未解的问题、困惑的瞬间。到底该做“有趣的研究”还是“有用的研究”?是要聚焦科学前沿还是瞄准技术难题?来自前辈的解答和鼓励,将帮助青年人进一步走好前行之路。
做能推动医学发展的科研
□本报记者 师喆
5月28日,这个星期日对河南大学临床资源转化实验室主任牛晨光而言,又是一个“工作日”。
“做科研的就没有节假日这个概念,早就习惯了。”牛晨光笑道,这远远不是最忙的时候。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暴发。他大年初二就返回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投入到疫情防控的科技攻关工作中,并在短时间内开发出新冠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
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面对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单位开出的优厚条件,牛晨光选择回到河南,为家乡发展尽一分力。在临床和科研之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科研。
作为医生,能够直接为患者消除病痛,有极强的获得感。但针对临床的难点,努力通过科研解决目前解决不了的问题,是牛晨光更心向往之的一件事。“看好一种病,治好一个人,挽救一个家庭,很有价值。但当你努力做能推动医学发展的科研,当你的成果有所创新、有可能造福人类的时候,会感到这是无比有成就感的事情。”他说。
作为一名医学科研工作者,牛晨光过去的工作重点更多集中在心血管病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领域。
“以前长期埋头在自己的科研项目中,后来才意识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对推动我国医疗事业发展而言也相当重要。”在他看来,科技创新是一个全链条的工作,从原始的基础研究到后期的应用研究,再到市场转化,都需要科研工作者的参与和推动。
这段时间,牛晨光瞄准了新的研究方向。“目前,许多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依赖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检查。我们开展了基于人工智能心电图的心血管疾病诊断研究,能大幅提高心电图对相关心血管疾病的识别能力。”
牛晨光希望能通过进一步研究和成果转化,让更多疾病在早期被识别出来,从而实现提早干预,将疾病进程阻断在初始阶段。
求教
河南大学临床资源转化实验室主任牛晨光:
我有幸在科研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也获得了一定的支持。但对很多青年科研人员而言,30多岁、40岁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基础研究难以在短期内产出重要成果,导致其在科研生涯发展的关键阶段举步维艰。该如何坚定自己的科研追求?
解答
河南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河南省核蛋白基因调控
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姬新颖:
年轻人在做科研的初期都会遇到很多困难,要认准方向,坚持到底。2009年我从美国回来后,所在的实验室资源比较匮乏,但大家团结努力,紧紧围绕新型核蛋白PCNP持续开展科研工作,经过十多年不懈努力,实验室在该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成为国际上一支主要力量。
作为科技工作者,要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把解决好实际问题摆在首位,相信通过持续多年的不断探索,你们终将克服初期的迷茫和各种困难,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相关链接:https://4g.dahe.cn/news/202305301244751
http://dzb.henandaily.cn/html/2023-05/30/content_6466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