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科技厅对2025年度省自然科学基金拟立项项目进行公示,河南大学姬新颖教授团队申报的核蛋白PCNP(PEST-containing nuclear protein)相关研究项目表现亮眼,成功斩获三项省级科研平台与课题支持。这一系列突破标志着河南大学在核蛋白基础研究与医学转化领域迈入国内前沿梯队,为肿瘤发病机制探索和精准诊疗提供了新方向。


三大项目聚焦肿瘤机制,构建全链条研究体系
此次获批的三项省级科研项目覆盖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与国际合作,形成从分子机制到临床应用的完整研究链条。
1. 河南省核蛋白医学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姬新颖教授)
该中心是河南省首个聚焦核蛋白医学检测技术的省级平台,致力于开发基于PCNP的肿瘤早期诊断试剂和检测方法,推动核蛋白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2.省级国际合作项目(负责人:吕双瑜教授)
项目"核蛋白PCNP介导NRF2信号通路诱导食管癌发生的分子机制"联合国际顶尖团队,深入解析PCNP如何通过调控NRF2抗氧化通路促进食管癌进展,为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3. 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负责人:王大勇教授)
研究"新型核蛋白PCNP在肝细胞癌恶性演进中的作用和机制"将揭示PCNP在肝癌转移、耐药中的关键角色,助力肝癌精准治疗策略开发。
新型核蛋白PCNP:肿瘤研究的"关键钥匙"
PCNP是一种含有PEST结构域的核蛋白,近年研究发现其在细胞增殖、DNA损伤修复及肿瘤发生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姬新颖团队前期工作已证实,PCNP在食管癌、肝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异常高表达,且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此次三项课题的并行推进,将进一步阐明PCNP通过NRF2等信号通路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网络,同时建立从基因检测到靶向干预的转化医学路径。
校际协同创新,赋能科研与产业融合
河南大学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与基础研究积淀,与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医学应用技术领域的特色优势形成互补。双方通过共建实验室、共享人才资源,加速了PCNP从基础发现到临床验证的转化链条。此次三大项目的获批,既是团队多年深耕核蛋白领域的成果体现,也彰显了河南省对生物医学前沿研究的重点布局。
厚积薄发,打造中原核蛋白研究高地
河南大学自2017年组建核蛋白研究团队以来,已在《Oncogene》《Cell Death & Disease》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系列成果,累计获批国家发明专利5项。此次省级项目的集中获批,既是对团队科研实力的认可,也彰显河南省在生命健康领域的布局决心。姬新颖教授表示:"我们将依托三大平台,加速PCNP在肿瘤早筛、分子分型和靶向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研究,力争3-5年内实现临床转化突破。"业内专家指出,河南作为食管癌、肝癌高发省份,此类研究具有重大公共卫生意义。随着PCNP作用机制的明晰,不仅能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新靶点,更有望推动河南省在肿瘤精准医学领域形成特色优势,助力健康中原建设。
团队将以三大省级平台为依托,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医”协同创新,力争在PCNP相关疾病机制解析、药物靶点筛选及诊断技术开发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为提升河南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服务“健康中国”战略贡献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