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8日,在姬新颖校长带领下,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团队代表有幸参加了河南大学医学院举办的医工交叉融合创新平台建设方案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不仅为我们团队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医工交叉领域最新动态的机会,更让我们对医工交叉的创新潜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研讨会上,姬新颖教授团队、淮河医院朱峰教授团队骨干及郑州澍青医专预防医学教研室主任、流行病学专家温红伟教授分别汇报介绍本人从事科研领域;随后,河南大学副校长崔大祥教授从建设背景与意义、建设思路、战略定位和总体目标、建设内容与预期成效等七方面详细阐述了医工交叉融合创新平台的建设方案,并就相关研究在医工交叉融合、合作切入点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通过听取他们的报告和交流,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医工交叉领域的广阔前景和巨大挑战。
首先,医工交叉融合创新平台意义重大。此平台为瞄准医工交叉领域世界科技前沿,以医工融合促进创新要素的整合协同,共建“产学研医”一体化的创新合作平台。旨在探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解决“卡脖子”难题,引领国家大健康事业的发展。
其次,研讨会所思。一是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医学和工程领域的交叉合作能够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应用,促进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通过听取不同领域学者的报告和交流,我们深刻体会到跨学科合作的潜力和优势。二是平台建设的复杂性: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平台,需要考虑到众多因素,包括组建团队、建立合作机制、搭建基础设施等。这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投入。三是实践案例的启示:研讨会中崔校长分享了“新冠病毒微针贴膜疫苗的转化”、“新一代胃肠道诊疗纳米机器人”等成功的医工交叉融合实践案例,这些案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如何有效地整合资源,如何激发团队的创新潜力,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等等。这些实践经验对于我们理解医工交叉融合的过程和方法非常有帮助。四是找准合作切入点:精准分析现有研究基础,拓宽、提高发展思路,结合“ 肿瘤预警及早期筛查系统、纳米检测技术及医疗机器人”、“分子医学影像与介入医疗及诊疗一体化纳米探针”、“生物材料、纳米药物及其递送系统”、“细胞治疗与免疫治疗及疫苗”、“人工智能与理论模型及与高端智能诊疗装备”、“转化医学平台”、“分析测试平台与动物实验平台”、“国际合作与联合培养人才平台”八个建设方向,找准合作切入点。
再者,教学启迪。今后,学校可加强医工交叉学科建设。一是应用于我校医疗器械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学。医工交叉学科的建设对于医疗设备的研发和创新至关重要。医疗设备是现代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在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医工交叉学科的建设,可以将工程学的优势与医学的需求相结合,创造出更加高效、精确和先进的医疗设备。例如,通过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与应用,可以开发出精确的医学影像设备,如CT、MRI等,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定位,提高医疗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二是加强医学及其相关专业学生“医工交叉学科”理念的培养和知识教育。在现代医学中,医务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工程和技术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医疗设备。通过医工交叉学科的教学工作,在校中培养出具备医学和工程学双重背景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医疗领域的需求。这些人才不仅具备医学的专业知识,还能够理解和应用工程技术,为医疗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提供支持。同时,他们还能够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发挥工程学的优势,为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三是申请新专业。医学领域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需要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的结合来解决。通过医工交叉学科的建设,不同学科之间可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解决医学领域的难题。例如,通过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合作,可以开发出智能医疗系统,用于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决策,提高医疗效率。
最后,科研计划。根据澍青科研人员和设备状况、团队成员的研究领域,结合医工交叉平台建设内容,拟定以下科研计划:
一是“细胞治疗与免疫治疗及疫苗”方面——温红伟教授带队,研发、转化相关疫苗;澍青康复医院等附属医院,参与抗衰老、精准护理、健康管理等临床试验;分子医学中心,开展治疗机制研究,聚焦前沿技术的研发。
二是“人工智能与理论模型、高端智能诊疗装备”方面:①卫管系有编程专业人才,可以编写智能设备的操作程序,参与研发智能化诊疗设备。②澍青科研技术支持团队--广州傲程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可以做:1.影像相关的AI智能大数据分析(有核电成功案例,原理雷同)。建议:贵校优先争取影像分析相关项目。例如,在肿瘤方面,通过CT等影像AI大数据智能分析患者,判断良性恶性。2.基于检测报告AI智能分析推断(评估也可以做,但是需要研究,属备选项目)。例如,通过血常规检测推断是否是病毒性感冒。公司简介、AI成功案例,请见附件。
三是“转化医学平台”方面——温红伟教授组织开展社区搭建远程监测与咨询服务平台;分子医学中心负责研发、转化诊断试剂盒。
总之,本次研讨会让我们澍青科研团队受益匪浅。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医工交叉领域的重要性和挑战,也更加坚定了我在这一领域继续学习和研究的决心。我们深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医工交叉领域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辉煌的未来。
郑州澍青医专科研团队
2024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