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信息,英国政府在2025年对华政策呈现出明显的“经济合作优先,政治安全谨慎”的双轨特征,既有深化合作的意愿,也存在战略矛盾。以下是综合分析:
### **一、经济领域:明确拒绝脱钩,推动务实合作**
1. **高层表态与政策方向**
英国财政大臣里夫斯多次强调“不与中国接触是非常愚蠢的”,明确拒绝与中国脱钩,并支持深化金融、贸易和投资合作。例如:
- 支持中国快时尚企业希音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并欢迎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在英国投资生产。
- 推动中英金融服务合作,包括扩大人民币业务、绿色债券发行及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如“英中通”计划),预计为英国经济带来10亿英镑价值。
2. **经济驱动因素**
- 英国面临经济增长停滞、债务高企(债务占GDP比例达60年代以来最高)、通胀压力等问题,亟需通过中国市场和技术缓解困境。
- 中国在新能源、金融等领域的技术与资本被视为推动英国产业升级(如清洁能源超级大国目标)的关键。
3. **具体成果**
2025年1月的中英经济财金对话达成69项协议,涵盖减少投资壁垒、绿色金融、养老金合作等领域,并计划在伦敦发行中国首只海外主权绿色债券。
### **二、政治与安全领域:矛盾与限制**
1. **战略定位的分裂性**
- 英国首相斯塔默延续“印太倾斜”政策,部署海军至太平洋以应对“中国威胁”,并参与美国主导的遏制行动,显示出对华战略竞争意图。
- 在核能、钢铁等关键产业,英国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中资参与,甚至推动国有化措施(如《钢铁行业法案》),引发中方批评。
2. **外部压力与盟友关系**
- 英国在政治上仍需平衡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尽管公开反对美国孤立中国的策略,但在技术审查、半导体等领域仍跟随美国步伐。
- 欧盟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也影响英国政策选择,例如英国未效仿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但部分政客主张限制中国商品。
### **三、未来挑战与趋势**
1. **国内阻力与政策摇摆**
- 反对党保守党强烈批评工党政府的对华接触政策,可能通过议会施压限制合作。
- 英国政府内部存在意识形态偏见,缺乏知华派官员,可能导致政策执行中的认知偏差。
2. **“政冷经热”的长期化**
- 英国在经济合作上的实用主义与政治安全上的对抗性立场并存,短期内难以调和。例如,2024年英国对华出口同比下降24.2%,但工党仍试图通过合作扭转颓势。
### **结论**
英国政府在经济层面明确表现出与中国加强合作的意愿,尤其在金融服务、绿色能源和贸易领域,这主要受国内经济压力和全球化利益驱动。然而,在政治与安全领域,英国仍受制于盟友关系与战略竞争思维,呈现出“既要合作又要防范”的矛盾心态。未来中英关系的深化将取决于双方能否在分歧领域建立互信,以及英国如何平衡内外部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