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阿拉斯加高层战略对话(2021年3月)是拜登政府上台后双方首次面对面会晤,尽管会谈开场阶段因美方违反外交礼仪和中美立场分歧导致激烈交锋,但后续闭门会谈仍展现出一定合作空间。综合分析,此次对话并非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的标志,而是双方在复杂博弈中试探底线、管控分歧的体现。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对话的冲突本质:立场分歧的公开化
1. **美方姿态引发中方强硬回应**
美方在开场白中不仅超时发言,还指责中国内政问题(如新疆、台湾等),试图以“实力地位”施压。中方代表杨洁篪明确表示“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王毅则强调美方应停止干涉中国内政的“老毛病”。这种公开对抗反映了中美在主权、价值观和国际秩序认知上的根本分歧。
2. **外交礼仪争议背后的战略博弈**
美方要求记者滞留会场并补充发言,被中方视为“作秀”和“待客不周”。这场“礼仪之争”实际是双方争夺国际话语权的缩影,美方意图展示对华强硬姿态以回应国内政治压力,而中方则借机传递“平视美国”的外交自信。
二、合作空间的保留:分歧中寻求共识
1. **务实领域的合作意向**
尽管交锋激烈,双方在闭门会谈中仍讨论了气候变化、伊朗核问题、阿富汗局势等共同利益领域,并同意建立气候变化联合工作组。布林肯提到“在伊朗、朝鲜、阿富汗、气候方面有利益交集”,中方也强调“对话总比对抗好”。
2. **高层沟通机制的重启**
此次对话是中美高层对话渠道停滞后的首次破冰,双方均认为会谈“有益”“建设性”,并同意继续战略沟通。这种互动表明两国仍希望通过对话避免误判,为后续合作留有余地。
三、国际格局的联动:中美俄欧四方博弈
1. **美欧协调与中俄联动**
对话后,美国务卿布林肯立即赴北约外长会议商讨应对中俄,而俄外长拉夫罗夫同期访华协调立场。这凸显中美博弈已嵌入更广泛的国际阵营重组,但中俄合作更多是策略性联动,而非全面结盟。
2. **盟友态度的微妙平衡**
韩国、印度等美国盟友在施压下未明确“选边站”,反映出多数国家不愿过度卷入中美对抗,客观上为中国提供了外交回旋空间。
四、长期关系的趋势:竞争与合作并存
1. **结构性矛盾难以消解**
中美在意识形态、科技竞争、地缘安全等领域的矛盾具有长期性。拜登政府延续对华“系统性竞争”定位,而中国坚持“东升西降”的战略自信,短期内难以调和。
2. **合作必要性制约对抗烈度**
气候变化、疫情防控、全球经济等全球性问题需要中美协作。如《纽约时报》指出,即便在对抗中,两国仍需通过“微小举措”(如恢复文化交流)重建互信,为更深层合作铺路。
结论:非破裂,而是新常态的起点
阿拉斯加对话标志着中美关系进入“竞争性共存”新阶段:
- **底线明确**:中方通过强硬表态划出主权红线,美方则延续“价值观外交”框架;
- **务实合作**:双方在部分领域仍保持合作意愿,避免全面脱钩;
- **长期博弈**:未来关系将呈现“边斗争边谈判”的特点,冲突与对话交替成为常态。
因此,此次对话并非中美彻底闹翻,而是双方在力量对比变化中重新定位关系的必经过程。正如中方所言,“开场白后面还有正餐”,后续互动将决定两国是走向“可控竞争”还是“螺旋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