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资源大省,近年来在中医药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以下从现状、问题及未来推进规划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 **一、河南省中药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现状**
1. **多层次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 **高等教育**:河南中医药大学等高校通过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建设联合培养基地(如与6家中医医疗机构合作)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并探索“中医药+X”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
- **职业教育**:推动中医药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养技能型人才(如中药炮制、康养护理等)。
- **继续教育与师承教育**:依托名老中医工作室、传承梯队(如“仲景工程”),加强临床带教和学术传承,培养基层中医药骨干。
2. **政策支持与平台建设**
- 河南省出台《中医药振兴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建设中医专科诊疗中心、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并谋划省中医药博物馆等文化传播项目。
- 通过“招才引智”等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并实施“岐黄工程”“仲景工程”培养领军人才和基层青苗人才。
3. **基层服务能力提升**
- 乡镇卫生院中医馆覆盖率已基本实现,但人才短缺问题突出,部分中医馆存在“有馆无人”现象。
###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人才结构性短缺**
- 基层中医药人才严重不足,县乡医疗机构难以吸引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部分中医馆因缺乏医师无法有效运营。
- 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如科研与临床结合型)匮乏,制约产业创新。
2. **培养体系衔接不畅**
- 院校教育与临床实践脱节,部分研究生培养仍偏重理论,中医思维训练不足。
- 师承教育尚未完全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传统技艺传承面临断层风险。
3. **产业协同不足**
- 中医药产业链(种植、加工、康养、文旅)与人才培养联动较弱,缺乏场景化、生活化产品开发人才。
- 科研转化能力薄弱,企业与高校、医疗机构合作机制不完善。
4. **政策与资源分配不均**
- 地市级中医院(如焦作市中医院)面临高层次人才引进难、财政支持不足等问题。
- 中职中医专业招生停止后,基层技能型人才补充渠道受限。
### **三、未来推进与规划建议**
1. **完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 **扩大招生与定向培养**:增加农村订单定向免费中医学生规模,探索专科层次基层定向培养,解决县乡人才短缺问题。
- **深化产教融合**:建设更多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如中药种植、康养旅游方向),推动“学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制度。
- **试点长学制教育**:推广中医学专业九年制贯通培养,强化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
2. **强化基层与高层次人才建设**
- **基层人才激励**:提高基层中医药人员待遇,完善职称晋升通道,鼓励“县管乡用”人才流动机制。
- **高端人才引进**:通过“招才引智”平台吸引国内外顶尖学者,设立中医药产业研究院(如郑州规划)。
3. **推动产业与教育协同创新**
- **产业链人才配套**:结合道地药材种植、中医药文旅等需求,培养“种植+加工+康养”全链条复合型人才。
- **科研转化支持**: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申报重大科技项目(如经典名方开发、慢性病研究)。
4. **优化政策与保障机制**
- **财政倾斜**:加大对地市级中医院和高职院校的投入,设立专项人才引进基金。
- **文化普及**:将中医药文化纳入中小学课程,开展“中医特长生”招生试点,培养青少年兴趣。
5. **数字化与国际发展**
- 推动中医药大数据、远程诊疗技术应用,培养数字化中医药人才。
- 依托郑州国际针灸中心等平台,加强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
### **总结**
河南省需构建“院校教育—师承教育—产业实践—政策保障”四位一体的培养体系,重点解决基层人才短缺、产教脱节问题,同时通过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播提升中医药产业竞争力,最终实现从“中医药大省”到“中医药强省”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