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作为我国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关键节点规划,其核心特征与战略方向可概括为以下三个维度:
一、战略关键点:以系统性思维破解深层矛盾
1. 新质生产力培育:将科技创新置于核心位置,聚焦人工智能、6G、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强化基础研究投入(目标占比或提升至8%以上),通过“揭榜挂帅”机制突破芯片、工业软件等“卡脖子”技术。同时,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如江苏盐城大丰港零碳产业园探索“绿电+氢能”模式,生产“零碳标签”外贸产品。
2. 绿色低碳转型:以“双碳”目标倒逼能源结构调整,预计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25%左右,风光大基地装机规模超12亿千瓦。同时,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完善绿电交易、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等机制,推动高耗能行业能效对标国际先进水平。
3. 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东西互济、南北协同”新格局——东部沿海地区打造全球科创中心(如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试点),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并发展数字经济(如湖北武汉碳交易全产业链),西部地区依托资源优势建设国家能源基地(如甘肃“新三样”出口增长13.6倍),东北地区推动装备制造升级与寒地冰雪经济。
4. 人口战略调整:应对老龄化加速(60岁以上人口将达4亿),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同时完善托育服务供给,探索“生育友好型”城市建设。
二、时代价值:在百年变局中塑造发展主动权
5. 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枢纽:作为“分两步走”战略的中间阶段,“十五五”需实现经济总量与人均收入双提升,预计GDP年均增速保持在4.5%-5%区间,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5%以上,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物质基础。
6. 制度型开放的试验场:以加入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为契机,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创新。例如,上海浦东探索数据跨境自由流动“白名单”,广东自贸试验区试点“跨境数据确权”。
7. 全球治理的贡献者角色:深化“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中老铁路、匈塞铁路等标志性项目提质增效,建设“数字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预计到2030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占比将提升至35%以上,中欧班列年开行量突破2万列。
8. 安全发展的防护网构建:建立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三位一体”安全体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原油对外依存度控制在70%以内,关键领域国产替代率达70%以上。
三、未来前景:构建可持续发展新范式
9. 经济形态跃迁:数字经济占GDP比重有望突破55%,形成10个以上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例如,“东数西算”工程将带动西部算力枢纽投资超4000亿元,算力能效比提升30%。
10. 社会治理创新:建成全国统一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数据交易规模较2025年翻两番。通过“城市大脑”实现交通、能源、应急等领域的精准治理,如杭州试点“无感化”政务服务,90%事项实现“一网通办”。
11. 生活品质升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升至55%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通过“城市更新”行动改造老旧小区5万个以上,新增保障性住房650万套,基本实现15分钟公共服务圈全覆盖。
12. 文明形态转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PM2.5平均浓度下降10%,森林覆盖率达24.3%。推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如浙江丽水“林业碳汇贷”累计发放超50亿元,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市场化路径。
这一时期将深刻改变我国发展的底层逻辑——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跃升”,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效率优先”转向“兼顾公平”。通过系统性改革与开放创新,我国有望在2030年前后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全球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