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领导人在韩国釜山的会晤(2025年10月30日)被国际社会视为全球地缘政治的关键事件。此次会晤达成的关税调整、军事对话重启等成果,引发了各国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与多元解读。结合当前博弈态势和美国战略调整,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国际媒体评论:从「危机缓解」到「战略疑虑」的分化
1. 西方媒体的务实肯定与深层担忧美国《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指出,会晤成果(如美方取消10%「芬太尼关税」、暂停对华海事领域301调查)是特朗普政府「解决自身制造的危机」。CNN称,关税调整可能恢复部分中美贸易,缓解美国消费者通胀压力。但英国《卫报》强调,协议仅为一年期「休战」,中国对美出口依赖度已降至10%以下,美国通过关税施压的空间显著收窄。《金融时报》则担忧,中美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竞争将持续加剧,「规则博弈」成为新焦点。
2. 亚洲媒体的谨慎乐观与地缘关切日本共同社认为,中美关系稳定对亚太供应链至关重要,但对双方在台海、南海的潜在摩擦保持警惕。新加坡《联合早报》援引学者观点称,会晤释放了「避免新冷战」的信号,但美国仍试图通过联盟体系围堵中国,区域国家需在中美间「保持战略弹性」。马来西亚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会长翁诗杰指出,中美合作可为亚太经济增长注入确定性,但需防止博弈外溢至东盟事务。
3. 中国媒体的战略自信与全球责任主张央视新闻强调,会晤展现了中国「以实力求和平」的外交智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相互成就、共同繁荣」理念为中美关系提供了新范式。《环球时报》则以英国《泰晤士报》评论为例,指出中美避免贸易战升级「为全球注入稳定剂」,但呼吁美国摒弃「冷战思维」,尊重中国发展权。
二、中美博弈新阶段:从「全面对抗」到「规则制衡」的转型
4. 博弈形态的三大转变
◦ 战场转移:从贸易领域(关税战)向科技(半导体、AI)、战略资源(稀土)、规则(国际标准)延伸。中国通过稀土出口管制(覆盖开采、冶炼全链条)和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构建与美国「长臂管辖」对等的反制体系。
◦ 策略升级:中国从「被动反制」转向「主动塑造」。例如,稀土管制中设立「0.1%许可门槛」,建立自主合规审查机制,将美国军工供应链纳入中国规则框架。
◦ 风险管控:双方重启军事对话(如防长会谈),建立南海一线部队指挥官沟通渠道,试图避免「擦枪走火」。
5. 战略相持的核心特征美国智库兰德公司报告指出,中美在科技、军事等领域的「能力均衡化」趋势明显。中国在5G、高铁等领域已实现领先,美国在芯片设计、航空发动机等方面仍具优势,但差距持续缩小。金灿荣教授等学者认为,中美博弈进入「上甘岭时间」,双方在关键领域展开长期消耗,胜负取决于战略耐力与制度韧性。
6. 全球秩序重构的深层影响中美博弈推动多边合作机制分化。例如,中国通过「金砖+」、APEC等平台倡导包容性规则,美国则强化「印太经济框架」(IPEF)的排他性。马来西亚学者翁诗杰警告,若中美陷入「阵营化竞争」,中小国家将被迫选边站队,加剧全球治理碎片化。
三、美国对华实力评估:从「战略误判」到「被迫正视」的转变
7. 经济韧性的震撼认知中国前三季度GDP增长5.2%,对全球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长4%,在高关税压力下仍实现贸易顺差扩大。英国《经济学人》承认,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市场多元化(如对东盟出口占比升至15%),成功化解美国制裁冲击,「阵地战策略占据上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虽宣称「两年内打破中国稀土垄断」,但其国内稀土分离成本仍比中国高30%,供应链重建需十年以上。
8. 军事与科技反制能力的战略威慑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突破(如华为麒麟芯片实现7纳米量产)和高超音速武器部署,迫使美国重新评估「技术封锁」效果。美国防长赫格塞思在与中国防长董军会谈时,首次承认「中国区域拒止能力显著增强」。智库史汀生中心报告指出,中国在台海周边的「灰色地带行动」(如渔船编队巡航、无人机抵近侦察)已形成「非对称威慑」,美国介入成本急剧上升。
9. 国内政治压力下的战略调整困境特朗普政府虽在会晤中展现合作姿态,但其国内政策矛盾凸显:一方面宣称「让美国再次伟大」,另一方面因政府停摆、美债突破38万亿美元等问题,难以持续支撑高强度对抗。美国前外交官康达坦言,美国「联盟效能」下降(如欧盟对美关税反制)和民间交流萎缩,削弱了对华战略竞争力。乔治城大学教授埃文·梅代罗斯指出,中国已「学会用特朗普的方式教育美国」,通过精准反制(如断供欧洲车企芯片)瓦解其盟友体系。
结语:不确定性中的战略抉择
中美釜山会晤标志着两国博弈从「无序冲突」向「有限竞争」的阶段性调整,但并未改变结构性矛盾。国际社会期待双方以APEC峰会和2026年互访为契机,进一步落实共识,为全球治理提供稳定性。对中国而言,需在「斗争与合作」间把握平衡,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战略主动权;对美国而言,唯有摒弃「霸权执念」,接受多极化现实,方能避免陷入「双输陷阱」。正如马来西亚学者翁诗杰所言:「中美能否在竞争中找到共生之道,将决定21世纪的世界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