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增长潜力和战略路径来看,中国若保持年均4-5%的GDP增速,到2035年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具备现实可行性,但需在以下五个战略领域实现系统性突破:
一、经济增长的可行性测算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的最新标准,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GDP门槛在2.3-2.9万美元之间(2024年不变价)。以中国2024年人均GDP约1.35万美元为起点,若2025-2035年GDP年均增长4.5%,叠加人民币温和升值(年均1.5%)和人口负增长(年均-0.2%),2035年人均GDP将达到2.5-2.7万美元,完全跨越中等发达国家门槛。这一测算与中国官方“十四五”规划中“人均GDP比2020年翻一番”的目标高度吻合(2020年不变价约2万美元)。
值得关注的是,全要素生产率(TFP)对增长的贡献率已从2010年的35%提升至2024年的52%,成为经济提质增效的核心动力。世界银行预测,2025-2035年中国TFP年均增长若保持2.5%,将支撑GDP年均增长4.17%,这为实现目标提供了坚实的效率基础。
二、产业升级的三大攻坚方向
1. 高端制造的自主可控半导体、工业软件、航空发动机等“卡脖子”领域需实现技术突围。2025年中央财政对集成电路产业的投入已达1200亿元,重点支持7nm以下先进制程研发。同时,通过“链长制”整合产业链资源,如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从芯片设计(华为海思)到封装测试(长电科技)的完整链条,2024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突破2.8万亿元。
2. 数字经济的深度赋能数字技术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达39%,需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融合应用。例如,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设备数突破8000万台(套),在宝钢等企业实现产能提升15%、能耗降低12%。2025年启动的“东数西算”工程,将西部算力资源利用率从30%提升至65%,支撑数字经济年均增长15%以上。
3. 现代服务业的品质跃升金融、物流、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需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上海自贸试验区已试点跨境数据流动“白名单”,2024年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达12.8万亿元,占全国38%。同时,通过“标准领跑者”制度提升服务质量,如京东物流无人机配送覆盖800个县域,配送时效提升40%。
三、绿色转型的四大战略支点
4. 能源结构的根本性调整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需从2024年的20%提升至40%以上。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体系,2024年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分别达4.5亿千瓦和5.3亿千瓦。正在推进的“沙戈荒”大基地项目,预计到2030年新增装机2.5亿千瓦,可满足1.5亿户家庭年用电需求。
5. 产业绿色化的全链条改造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需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宝武钢铁湛江基地通过全流程智能化改造,吨钢综合能耗降至550千克标准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同时,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2024年全国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达8500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1.2亿吨标准煤。
6. 绿色金融的创新突破中国绿色贷款余额已达42.4万亿元(2025年二季度),占全球35%。正在试点的碳期货市场,2024年交易量突破5000万吨,碳价稳定在70元/吨左右。通过转型金融工具支持高碳行业低碳转型,如国家开发银行发行的“煤电转型债券”,已为15个煤电灵活性改造项目提供融资230亿元。
7. 生态环境的系统治理长江十年禁渔已使部分江段鱼类资源量恢复至禁渔前的3倍以上。正在实施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工程,在黄土高原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万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从30%提升至55%。
四、区域协调的五大实施路径
8. 三大动力源的辐射带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占全国38%,需强化创新策源功能。北京怀柔科学城已建成5个国家实验室,2024年产出重大科技成果120项,辐射带动津冀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增长25%。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试点已吸引120万投资者,跨境投资规模达850亿元。
9. 中西部地区的承接与升级成渝双城经济圈2024年GDP达7.8万亿元,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2.5万亿元,形成“重庆研发+成都制造”协作模式。中欧班列(西安)开行量从2020年的302列增至2024年的4600列,带动陕西外贸依存度提升至28%。
10. 东北振兴的特色突围吉林长春汽车产业集群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20万辆,占全国12%,通过“红旗创新生态圈”吸引150家配套企业落户。黑龙江北大荒集团建成智慧农场500万亩,粮食单产提升15%,成本降低12%。
11. 城乡融合的制度创新成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已成交地块230宗,成交额87亿元,农民户均增收3.2万元。正在推广的“县域医共体”模式,使县域就诊率从2020年的80%提升至2024年的88%,基层诊疗量增长35%。
12.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已累计完成投资1200亿元,隧道工程进度达65%,建成后将使进藏物流成本降低60%。5G基站已覆盖所有县城和重点乡镇,农村宽带接入速率从2020年的100Mbps提升至2024年的500Mbps。
五、社会发展的六大关键突破
13. 人口质量的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20年的54%提升至2024年的65%,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覆盖1200所院校、500万学生。通过“强基计划”培养基础学科人才,2024年录取1.2万名学生,其中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专业占比达60%。
14. 社会保障的精准提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6亿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3亿人。正在试点的个人养老金制度,2024年开户数突破5000万户,人均缴费额达8500元。长期护理保险覆盖49个城市,惠及1500万失能人员。
15. 公共服务的优质共享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已在心血管、肿瘤等领域布局10个中心,疑难重症救治能力提升30%。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政策使学生校外培训时长减少70%,课后服务参与率达95%。
16. 收入分配的结构优化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从2020年的4亿人扩大至2024年的4.6亿人,占总人口32%。通过“三次分配”制度设计,2024年慈善捐赠总额达1800亿元,较2020年增长45%。
17. 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7万元增至2024年的2.4万元,年均增长7.8%。正在实施的“乡村建设行动”,已改造农村危房120万户,建设“四好农村路”80万公里。
18. 安全体系的筑牢夯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口粮自给率保持100%。能源储备体系不断完善,原油储备能力达5.3亿立方米,天然气储气能力达530亿立方米。
结论
中国实现2035年发展目标的关键,在于通过产业升级重塑竞争优势、通过绿色转型开辟发展新空间、通过区域协调释放增长潜力、通过社会发展增强内生动力。这需要在制度创新、技术突破、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尤其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效率与公平、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关系。只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国完全有能力在2035年建成中等发达国家,为全球现代化进程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