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聚变研究:近况、前景与价值
一、中国核聚变研究近况(2025年)
1. 重大实验突破
EAST(东方超环):2025年1月创造"亿度千秒"世界纪录,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稳态高约束模运行1066秒,非感应电流占比100%(未来聚变堆标准配置),验证了聚变堆稳态运行可行性。
中国环流三号:2025年3月实现"双亿度"运行(原子核1.17亿度、电子1.6亿度);5月达成百万安培(100万A)、1亿度、高约束模式三位一体运行,聚变三乘积突破10^20量级,标志中国聚变研究进入燃烧实验核心阶段。
HL-2M:2025年10月在成都完成首次放电,等离子体电流能力达2.5兆安培以上,离子温度可达1.5亿度,为聚变堆自主设计建造奠定基础。
2. 重点工程进展
BEST项目(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
• 2025年5月启动总装,10月完成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安装
• 采用紧凑高场超导托卡马克技术,功率密度比ITER高3倍,体积小40%
• 预计2027年建成,2030年实现全球首次聚变发电演示
CFETR(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设计完成,关键部件通过验收,计划2035年首次发电,2045年示范运行,目标实现燃烧等离子体稳定运行。
星火一号:总投资约200亿元,采用高温超导聚变-裂变混合堆技术,设计Q值超30(远超ITER),目标2030年实现100兆瓦级并网演示发电。
3. 技术路线与产业生态
已形成**"多路线并行"**格局:托卡马克为主导,场反位形(FRC)、仿星器、Z箍缩、氢硼聚变等百花齐放。
• 国家队引领: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成立,统筹规划2027年燃烧实验、2035年工程实验堆、2045年商用示范堆建设
• 民营力量崛起:星环聚能、翌曦科技、东昇聚变等企业加速布局,2025年行业融资超120亿元,蚂蚁集团等资本入场
• 产业链完善:上海打造"聚变之城",集聚超导材料、磁体制造、控制系统等上下游企业;国产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实现规模化量产,为装置降本增效提供支撑
二、中国核聚变前景分析
1. 商业化时间表
阶段
时间节点
目标
燃烧实验
2027年
实现自持燃烧等离子体
工程实验堆
2030-2035年
完成CFETR建设,实现聚变能输出
示范堆
2045-2050年
建成商用示范堆,实现商业化发电
大规模应用
2050年后
核聚变成为主流能源之一
注:中国计划2050年前后实现商业化,与国际主流预测一致,但正努力提前
2. 技术突破方向
核心挑战与突破路径:
• 稳态燃烧:EAST的1066秒突破为解决"分钟级→年量级"持续运行提供关键数据
• 氚自持:开发高效氚增殖技术,解决全球年产不足20公斤的燃料瓶颈
• 材料革命:研发抗辐照壁材,降低结构材料损伤,延长装置寿命
• 成本控制:通过小型化、高温超导技术应用,使聚变能在2040年可能比煤电更经济
3. 国际竞争格局
中国已从"跟跑者"变为"并跑者",部分领域实现"领跑":
• 装置性能:EAST的稳态运行时间、中国环流三号的综合参数均处世界前列
• 工程能力:制造优势显著,特种合金加工和复杂结构制造领先全球,为聚变装置降本增效
• 国际合作:积极参与ITER,承担18个关键部件制造,真空室等核心组件提前交付,获ITER总干事盛赞"靠谱"
三、核聚变能源的意义与价值
1. 能源战略价值
• 终极能源密度:1升海水提取的氘氚聚变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燃料几乎取之不尽(海水中氘储量约40万亿吨)
• 能源安全:摆脱化石燃料依赖,增强国家能源自主可控能力,是大国能源战略必争之地
• 电网支撑:提供稳定基荷电力,弥补可再生能源间歇性缺陷,支撑AI算力中心等高能耗产业发展
2. 可持续发展价值
• 零碳排放:不产生温室气体,为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终极解决方案
• 低放射性:无核废料(或极少且短寿命),安全性远超裂变,固有安全特性显著
• 资源友好:原料仅需海水和锂,对环境影响极小,契合绿色发展理念
3. 产业与科技价值
• 万亿市场:国际能源署预测,2030年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达4965亿美元,2050年突破1万亿美元,中国有望占据重要份额
• 技术溢出:催生高温超导、精密控制、真空技术等领域突破,带动制造业升级
• 人才集聚: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形成高端创新人才梯队,提升国家科技软实力
结语
中国核聚变研究正处于从实验室向工程实践的关键转折点。随着EAST、HL-2M、BEST等装置的突破性进展和产业链的加速成型,聚变能源从"科幻"走向"现实"的步伐明显加快。尽管挑战重重,但凭借制度优势、制造基础和创新活力,中国有望在这场能源革命中占据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