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2025年发布的新版《国家防务战略》及相关政策动向,美国确实调整了战略优先级,将本土防御和西半球安全置于更突出位置,但并未放弃将中国视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这一调整反映了美国在资源有限、全球挑战加剧背景下的战略收缩与重心重构,具有多重现实意义。
一、战略调整的核心内容与背景
1. 本土防御与西半球优先的战略定位新版战略首次将“保卫美国本土及西半球安全”列为首要任务,提出“综合边境安全”概念,大幅增加本土防御预算(2025财年本土防御预算同比增长18.7%),并推动国民警卫队扩编、反导系统升级(如“金穹计划”)等具体措施。同时,美国在加勒比海、墨西哥边境等地加强军事部署,以打击贩毒、非法移民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并通过《战争权力决议报告》等文件为长期行动提供法律依据。
2. 对中国战略竞争的重新定义战略文件仍将中国称为“唯一的步调威胁”(pacing challenge),但将其与本土防御并列,强调“通过本土安全强化来支撑全球竞争”。具体措施包括:
◦ 资源倾斜:2026财年国防预算中,60%的装备预算投向印太地区,重点强化关岛反导能力、部署高超音速武器等;
◦ 作战概念创新:提出“分布式海上作战2.0”和“敏捷战斗部署3.0”,要求在台海冲突中实现“拒止防卫”;
◦ 盟友体系重塑:推动日本、澳大利亚等盟友承担更多区域防务责任,并将台湾问题纳入“联合拒止防御”框架。
3. 战略调整的驱动因素
◦ 国内压力:美墨边境危机、芬太尼泛滥、产业空心化等问题削弱了民众对全球干预的支持,特朗普政府借此推动“美国优先”议程;
◦ 资源约束:美国债务规模突破33万亿美元,2025年利息支出占联邦预算比例达15%,迫使战略收缩以优化资源配置;
◦ 军事现实:中国区域拒止能力年增长率稳定在15%以上,美军在亚太战备物资投送效率较前下降21%,传统“前沿威慑”模式难以为继。
二、战略调整的意义与影响
4. 美国全球霸权的有限收缩与重构此次调整标志着美国从“全球警察”转向“选择性介入”,通过战略收缩实现“以空间换时间”:
◦ 减少非核心区域投入:计划在2025-2027财年削减欧洲、中东15%驻军,节省320亿美元用于印太;
◦ 强化区域控制:以“门罗主义2.0”重塑西半球秩序,通过军事威慑(如委内瑞拉附近海域部署8艘舰艇)、经济整合(推动“美洲经济圈”)巩固后院;
◦ 技术竞争替代军事对抗:将对华竞争重心转向芯片、人工智能、太空等领域,试图通过技术封锁延缓中国发展。
5. 亚太战略格局的深刻变化
◦ 中美博弈形态转变:美国从“军事围堵”转向“技术+经济+盟友”的复合竞争,例如推动“芯片四方联盟”(Chip4)限制中国半导体产业,同时要求盟友在台海冲突中提供情报、后勤支持;
◦ 盟友体系分化风险:欧洲国家对美国战略收缩不满,德国、法国加速推进欧洲防务一体化;日本、澳大利亚虽配合美国,但对承担更多成本(如“奥库斯”核潜艇计划)存在疑虑;
◦ 中国战略空间拓展:美国在亚太军事存在相对弱化,为中国深化“一带一路”、加强与东盟合作提供了窗口期,但需警惕美国通过“代理人战争”(如台海、南海)制造摩擦。
6. 全球安全秩序的重构与挑战
◦ 多极化趋势加速:美国战略收缩为俄罗斯、印度、东盟等力量提供了更大外交空间,例如印度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同时深化与美日澳合作,展现战略自主性;
◦ 军备竞赛风险上升:美国“金穹计划”可能引发中俄核武库升级,而北约成员国承诺2035年前将军费提至GDP的5%,进一步加剧全球军事对抗;
◦ 非传统安全治理真空:美国减少对非洲、中东的投入,可能导致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问题反弹,影响全球稳定。
三、中国的应对策略
7. 强化战略定力,聚焦核心利益
◦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科技创新(如突破芯片“卡脖子”技术)、产业链韧性提升应对美国技术遏制;
◦ 深化与周边国家合作,推动RCEP落地,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减少对美市场依赖。
8. 军事准备与战略威慑并重
◦ 加速高超音速武器、无人系统、太空攻防等领域研发,反制美国“非对称优势”;
◦ 强化台海、南海等关键区域的实战化训练,明确“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建设目标。
9. 多边外交与全球治理参与
◦ 推动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机制扩容,增强新兴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 倡导“全球安全倡议”,反对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推动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
四、总结
美国新版《国家防务战略》的调整并非简单的“战略收缩”,而是在实力相对下降、国内矛盾激化背景下的战略再平衡:在本土与西半球构建安全屏障,在亚太通过技术竞争与盟友体系遏制中国,在全球减少非核心投入以优化资源配置。这一调整短期内可能缓解美国战略透支压力,但无法逆转其霸权相对衰落的趋势,反而可能加速多极化进程,引发新的安全困境。中国需保持战略定力,在应对美国挑战的同时,抓住机遇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