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新颖教授团队在医院科研合作领域开展了系统性、创新性的探索,其行动、特色、效果、意义及前景可概括如下:
一、核心行动:构建多层次、全链条合作网络
1. 战略合作签约与平台共建团队已与河南滑县人民医院、方城县人民医院、河南省中医院等10余家省内外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实验室”“教授工作室”等形式落地实体化合作平台。例如,2025年9月与方城县人民医院签约后,团队将派驻核心成员入驻临床科室,共建科研平台,并联合申报国家级课题,目标打造基层研究型医院标杆。
2. 多模式合作机制创新形成“开放课题合作”“医院特聘教授”“联合培养人才”等四种合作模式。例如,在滑县人民医院采用横向课题模式,协助其开展临床试验、共享数据资源,助力三甲医院建设;在三门峡市中心医院眼科设立开放课题,聚焦核蛋白PCNP在眼科疾病中的机制研究。
3. 临床研究与成果转化团队将基础研究与临床需求深度结合,开展包括氰化物抗癌机制、CRISPR生殖医学应用、噬菌体治疗感染性疾病等前沿项目。例如,与滑县人民医院合作的氰化物抑癌研究已在国际期刊 Gene & Protein in Disease 发表,为癌症治疗提供新方向;与河南省中医院合作的食管癌研究计划建设联合研发中心,推动诊断标志物和治疗策略转化。
4. 人才培养与学术赋能通过学术报告、科研培训、联合指导研究生等方式提升医院科研能力。例如,2025年9月在方城县人民医院举办的学术交流会上,团队专家围绕交叉学科工具、感染性疾病前沿等主题授课,近百位医护人员参与并计划转化临床问题为科研课题。
二、合作特色:核蛋白研究为锚点,多学科交叉为引擎
5. 聚焦核蛋白PCNP研究的国际领先性团队围绕自主发现的新型核蛋白PCNP开展持续研究,在PCNP与肿瘤发生、膈肌无力等领域处于国际前沿。例如,团队与企业合作推动PCNP抗原/抗体规模化生产及检测试剂盒研发,相关成果已申请专利并进入临床前阶段。
6. 交叉学科融合与技术创新整合生物信息学、药理学、感染病学等多学科资源,形成独特的研究路径。例如,张磊副教授团队将药理学与生物信息学结合,为医院提供“1+1>2”的协同研究工具;滕铁山副教授团队引入噬菌体治疗技术,为抗生素耐药问题提供新解决方案。
7. 基层医疗赋能与精准帮扶针对县级医院科研基础薄弱的痛点,团队提出“医院科研合作的20个一”工作方法,涵盖从课题设计到论文发表的全流程指导。例如,滑县人民医院在合作后不仅发表高水平论文,还建立了科研奖励机制,激发医护人员创新活力。
8. 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实践结合依托国际联合实验室和自创期刊 Gene & Protein in Disease(GPD),团队构建国际化科研网络。例如,GPD期刊编委国际化程度超70%,已发表18篇高质量论文,总下载量破千次,为合作医院成果发表提供绿色通道。
三、合作效果:科研产出与医疗能力双提升
9. 学术成果显著合作项目已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滑县人民医院作为合作单位在GPD发表的两篇论文被广泛引用。团队研究成果多次入选ESI全球前1%高被引论文,如外籍博士生Nazeer Hussain Khan关于皮肤癌治疗的研究。
10. 技术转化落地与郑州赛诺特生物等企业合作开发的PCNP检测试剂盒进入中试阶段,计划2026年提交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与方城县人民医院合作的噬菌体治疗项目已完成动物实验,即将开展临床预试验。
11. 医院科研能力跃升合作医院科研氛围显著改善。例如,滑县人民医院通过合作建立了覆盖食管癌早诊早治的全链条研究体系,并承担国家卫健委相关项目;方城县人民医院计划在3年内实现省级科研项目零的突破。
12. 人才培养成效初显团队累计培养医院科研骨干百余人,指导联合培养研究生30余名。例如,滑县人民医院吕绍江劳模工作室通过“传帮带”机制,带动10余名青年医生开展科研工作。
四、战略意义:推动医学科研范式革新
13. 基础-临床转化的桥梁打破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壁垒,例如将核蛋白PCNP研究成果快速应用于肿瘤诊断和治疗,缩短从实验室到病床的周期。
14. 基层医疗提质增效通过“科研兴院”模式提升县级医院诊疗水平,助力分级诊疗制度落地。例如,方城县人民医院合作后计划建立区域肿瘤诊疗中心,辐射周边百万人口。
15. 学科交叉创新的典范整合医学、生物学、工程学等多学科资源,为解决复杂医学问题提供新范式。例如,与河南省中医院合作的食管癌研究融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临床数据,推动精准诊疗发展。
16. 国际化与本土化协同通过国际期刊和联合实验室建设,提升河南医学科研的国际话语权,同时为地方医疗事业培养国际化人才。
五、未来前景:打造科研合作生态闭环
17. 深化现有合作,拓展新兴领域计划在2026年前与5-8家三甲医院建立合作,重点拓展神经退行性疾病、罕见病等领域。例如,与河南省肿瘤医院合作的循环肿瘤DNA研究已启动,目标开发肝癌早筛新技术。
18. 加速成果转化与产业融合依托河南省核蛋白医学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PCNP检测试剂盒、噬菌体药物等产品上市,并探索与药企共建联合研发中心。
19. 构建科研合作共同体通过河南省肿瘤精准诊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合医院、高校、企业资源,形成“基础研究-临床验证-产业转化”的全链条生态。
20. 强化国际影响力推动GPD期刊冲击SCI收录,计划2026年影响因子突破5.0,并举办国际核蛋白学术会议,吸引全球顶尖学者参与。
姬新颖教授团队的医院科研合作模式以核蛋白研究为特色,以交叉学科为动力,以基层赋能为目标,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科研和医疗成效,更为我国医学科研体制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河南样本”。随着合作网络的持续拓展和转化机制的不断完善,其未来有望在精准医疗、公共卫生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