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略联盟升级:打造全链条产学研协作网络
1. 河南省肿瘤精准诊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联盟第二届理事长单位,姬新颖团队于2025年4月牵头完成联盟换届,新增12家成员单位,覆盖河南省肿瘤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三甲医院及郑州赛诺特生物等创新企业,形成“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产业应用”闭环。联盟建立“双周技术对接会”机制,2025年已促成3项技术转让(如PCNP检测试剂盒中试技术)和2个联合研发项目(食管癌早筛标志物、噬菌体药物开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超2000万元。
2. 核蛋白医学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5年1月获批成立的省级工程中心,整合河南大学、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及10余家合作医院资源,建立“技术研发-临床验证-产品注册”快速通道。中心已建成PCNP抗原/抗体规模化生产平台,与方城县人民医院合作的噬菌体治疗项目进入伦理审查阶段,预计2026年启动I期临床。
二、国际期刊与学术会议:构建全球学术对话平台
3. 《Gene & Protein in Disease》(GPD)期刊
◦ 质量提升:2025年引入AI辅助审稿系统,平均审稿周期缩短至35天,原创研究比例提升至75%,单篇最高下载量突破800次。
◦ 品牌活动:2024年12月成功举办GPD首届学术研讨会,吸引来自20个国家的150余名学者,会议论文专辑已被PubMed Central预收录。2025年启动“GPD青年科学家奖”,评选出5位优秀研究者并提供免费发表机会。
4. 系列学术论坛与国际会议
◦ 基础医学创新论坛:2025年6月举办第十一期论坛,聚焦核蛋白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机制,吸引国内外专家300余人参会,达成4项合作意向。
◦ 国际学生会议:2024年6月承办第四届生物医学与生物信息工程国际学生会议(ICBBE2024),收录论文120篇,其中30%来自“一带一路”国家学生,推动青年学者国际合作。
三、平台建设深化:跨机构协同创新模式
5. 河南省核蛋白基因调控国际联合实验室实验室2025年新增3个研究方向(感染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罕见病),与滑县人民医院共建“呼吸疾病研究联合实验室”,联合开展感染致膈肌无力机制研究,相关成果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验室近三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9项,发表SCI论文13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占比达8%。
6. 医工交叉合作网络与郑州大学工程学院合作开发“基于PCNP的肿瘤液态活检芯片”,2025年完成原型机测试,灵敏度较传统方法提升3倍;与河南大学药学院共建“核蛋白靶向药物研发平台”,筛选出2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进入细胞实验阶段。
四、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培育科研生力军
7. 国际化人才梯队建设实验室累计培养外籍研究生23名(含博士后2名),其中巴基斯坦籍博士生Nazeer Hussain Khan关于PCNP与皮肤癌的研究入选2025年全球高被引论文前1%。2025年新引进3名海外顶尖人才(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英国剑桥大学背景),组建“核蛋白结构生物学”创新团队。
8. 留学生沙龙与科普实践自2019年创办以来,“河南大学生物医学留学生沙龙”已举办12期,通过跨文化学术交流,推动中外研究生合作发表SCI论文15篇。团队牵头建设的河南省科普基地,2025年开展“器官健康学”科普讲座20余场,覆盖公众超5000人,相关科普文章在《中国科学报》等媒体发表。
五、学术生态成效与未来方向
9. 创新成果涌现2025年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Science》等顶刊发表论文5篇,主持制定《核蛋白PCNP检测技术规范》团体标准1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合作医院累计发表SCI论文58篇,滑县人民医院、方城县人民医院科研项目申报成功率提升40%。
10. 未来战略布局
◦ 国际网络拓展:计划2026年在欧洲、东南亚设立GPD区域编辑部,与《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等期刊建立互引机制。
◦ 技术转化加速:推动PCNP检测试剂盒2026年获批上市,启动“核蛋白药物研发专项”,目标3年内实现1-2个候选药物进入临床。
◦ 学术共同体建设:筹备成立“国际核蛋白研究学会”,计划2026年举办首届全球核蛋白大会,吸引500+国际学者参会。
姬新颖团队通过战略联盟、国际期刊、联合实验室等多维度布局,构建了“学术研究-技术转化-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其模式为地方高校推动学科交叉、服务区域健康产业提供了范例。随着产学研融合的持续深化,该生态系统有望成为全球核蛋白研究领域的重要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