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性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一类异质性心肌病,以心肌扩大和心肌收缩功能降低为特征,发病时除外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或者缺血性心肌病,也是除冠心病和高血压以外,导致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临床表现为心脏逐渐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
原发性DCM分为家族性DCM,发病率20%—50%,为常染色体遗传。获得性DCM是遗传易感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特发性DCM,原因不明,占50%。继发性DCM是全身系统性疾病累及心脏,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心脏。
DCM病因及发病机制:遗传机制 25%-50%患者有基因突变或者家族遗传背景。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目前已经发现超过30个染色体位点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DCM有关。大多数是心脏肌节基因,肌联蛋白基因,核纤层蛋白基因,这些基因编码细胞骨架和收缩成分蛋白,主要影响心肌细胞能量产生,能量传输,机械收缩和信号转导。另外,编码细胞核骨架和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突变也是导致DCM元凶。免疫机制:自身免疫异常可直接损伤心肌,导致心肌继发性改变及体内细胞因子和激素改变,启动心室重塑,引起心脏形态和功能变化。抗心肌抗体是机体产生针对自身心肌蛋白质分子的抗体的总称,包括心肌线粒体抗体和受体抗体,肌球蛋白抗体。感染:小核糖核酸病毒感染有30%最终可以转变为DCM。中毒,内分泌,和代谢异常:酗酒,阿霉素,微量元素硒缺乏都可以导致心肌细胞损害,包括乙醇通过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和脂肪酸氧化损害细胞功能,阿霉素与心肌细胞核及线粒体中DNA结合抑制酶系统,导致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
DCM以心脏普遍扩大,二尖瓣,三尖瓣瓣环扩大,心肌细胞变性,心肌纤维萎缩,电镜下线粒体脊断裂,肌质网扩张,糖原增多,肌原纤维减少。
病理生理学变化:心肌收缩力减弱,交感神经激活,RAAS激活,心力衰竭。瓣膜反流,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甚至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头晕,心悸,腹水,下肢水肿,BNP升高。
DCM心力衰竭治疗用ARB,ACEI,利水药及阻断肾上腺素药物,心肌细胞代谢药物,放置ICD,放置CRT,最晚期用心脏移植。
临床上没有特殊原因的心脏进行性增大,心力衰竭,要考虑扩张性心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