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无论中国和国外,焦虑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病,所以将焦虑描述为“当代流行病”并非夸张,而是基于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现象的一种形象说法。
焦虑症的症状多样,通常涉及情绪、躯体、认知、行为等多个方面。
一、情绪症状:
过度担忧与恐惧,患者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即使小事)持续感到不安,常伴有“灾难化”思维,甚至无明确诱因的恐惧感。 紧张与易怒, 长期处于精神紧绷状态,容易烦躁、发脾气,对日常事务缺乏耐心。 惊恐发作,急性焦虑时可能出现极度恐惧、濒死感或失控感,伴随强烈躯体反应(如呼吸困难、心跳骤快)。
二、躯体症状: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出汗、手抖、头晕等。
肌肉与消化系统问题,肌肉僵硬或颤抖(如握拳、下颌紧绷)、胃痛、腹泻或便秘。 其他躯体反应,头痛、皮肤潮红或苍白、尿频尿急、月经不调等。
三、认知与行为症状:
注意力与记忆障碍,难以集中精力、记忆力下降、思维混乱或决策困难。
强迫与逃避行为, 可能出现反复倾诉、强迫性动作(如检查门窗),或回避特定场景(如社交场合)。 坐立不安,表现为小动作增多(如来回踱步、手脚摩擦),无法静坐。
四.其他易被忽视的症状:
睡眠障碍,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早醒等。 声音敏感,对特定声音异常敏感,易引发愤怒或焦虑(可能与大脑区域异常活动相关)。非理性恐惧,对无明确威胁的事物(如特定颜色、日常物品)产生强烈恐惧。焦虑分类与病程差异:慢性焦虑,长期存在过度担忧、紧张、躯体不适(如出汗、尿频)。 急性焦虑(惊恐障碍),突发性剧烈恐惧伴躯体症状(如窒息感、颤抖),通常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
焦虑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压力增大:现代社会由于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和工作压力显著增大。无论是职场竞争、学业压力,还是家庭责任、人际关系,都可能导致个体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社交媒体和网络信息的泛滥也增加了人们的心理负担,不断接收到的比较和评价往往使人感到不安和焦虑。
2. 生活节奏的变化: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往往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如职业稳定性下降、经济环境波动等,这些都增加了焦虑情绪的产生。快速的生活节奏和频繁的变动也让人难以适应,从而引发焦虑。
3. 心理健康意识的提升: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焦虑等情绪问题的存在,并愿意寻求帮助。这也使得焦虑情绪被更多地讨论和关注,从而给人一种“焦虑成为流行病”的印象。
4. 社会支持系统的变化:在传统社会中,家庭和社区往往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个体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支持网络可能变得相对薄弱,个体在面对压力时更容易感到孤立无援,从而增加焦虑情绪。
5. 心理健康服务的不足:尽管心理健康意识在提升,但心理健康服务资源仍然相对匮乏,无法满足所有有需求的人。
这导致许多人在面对焦虑等情绪问题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进一步加剧了焦虑情绪的蔓延。
将焦虑描述为“当代流行病”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前社会背景和心理健康现状的一种合理概括。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包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高社会支持网络的效能等。特别提出的是对于焦虑预防及治疗要注重文化的作用,民众要注意正能量文化的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很有疗愈性,比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无为而治,车到山前必有路,天生我才必有用,不要过度考虑未来,一切都会有最好的安排。另外,不要被网络传言带节奏,淡泊名利,清心寡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才是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