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轨导弹的核心原理在于其**在飞行过程中能够主动、有意识地改变预设弹道轨迹**,以增加拦截难度、提高突防能力和打击精度。这区别于传统弹道导弹(主要遵循固定的抛物线弹道)或早期巡航导弹(虽有航路规划,但机动能力有限)。
**主要实现原理:**
1. **制导系统:**
* **先进传感器:** 结合多种传感器(如GPS/北斗、惯性导航系统、地形匹配、景象匹配、雷达/红外导引头等)实时确定自身位置和姿态。
* **强大计算机:** 搭载高速计算机处理传感器数据,对比预定飞行计划和目标信息。
* **飞行控制软件:** 运行复杂的算法,能够根据威胁感知(如预警雷达照射、拦截导弹逼近)、目标位置更新或预设程序,实时计算出新的、更优或更不可预测的飞行路径。
2. **推进系统/姿态控制系统:**
* **矢量推力发动机/燃气舵/空气舵:** 这是实现变轨的关键执行机构。通过改变发动机喷口方向(矢量推力)或调整弹体上的舵面,产生侧向力或改变姿态角,从而迅速改变飞行方向和轨迹。
* **脉冲发动机/侧向推进器:** 一些导弹(尤其在末端)使用小型侧向推进器进行快速、剧烈的横向机动(跳跃、螺旋等)。
3. **控制机构:**
* 将制导系统计算出的指令传递给推进/姿态控制系统,精确控制推力矢量和舵面角度,实现期望的机动动作。
**变轨的主要目的和方式:**
* **规避拦截:**
* **中段变轨:** 在大气层外飞行时进行大范围机动,使敌方预警雷达难以精确预测和跟踪弹头位置,大幅增加中段拦截(如动能拦截弹)的难度。这是战略导弹突防的关键。
* **末段变轨:** 在再入大气层后或接近目标时,进行剧烈的、不可预测的机动(如螺旋、跳跃、急转弯、蛇形机动),使敌方末段拦截系统(如爱国者、萨德)难以锁定和命中。
* **提高精度:**
* 在末段,根据导引头获取的实时目标信息进行精确修正机动,确保精确命中目标,尤其对于移动目标(如舰船)至关重要。
* **优化航路/战术欺骗:**
* 绕过已知的防空阵地、利用地形掩护、选择最优攻击角度或进行战术佯动。
**主要打击对象:**
变轨导弹(尤其是具备末端变轨能力的)主要用来打击**高价值、高防护、移动或时间敏感的目标**:
1. **关键军事设施:**
* 加固的地下指挥中心
* 导弹发射井
* 重要雷达站
* 空军基地核心设施(如跑道、机库、指挥塔)
* 通信枢纽
* 弹药库、油库
2. **高级指挥机构:**
* 国家或战区级军事指挥中心
* 政府核心中枢
3. **高防护目标/反导系统:**
* 本身部署在严密防空反导系统保护下的目标。变轨能力是突破其防御网的关键。
4. **海上移动目标:**
* **航空母舰:** 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目标。反舰弹道导弹和先进反舰巡航导弹普遍采用末端大机动变轨(如“蛇形”、“螺旋”机动)来规避舰载防空反导系统(如宙斯盾)的拦截。
* 驱逐舰、巡洋舰等主力战舰
* 大型运输舰、两栖攻击舰
5. **陆上机动/时间敏感目标:**
* 导弹发射车(TEL)
* 机动式雷达
* 高级将领车队
* 临时集结的重要部队或装备(需要导弹具备在飞行中接收新目标信息并变轨的能力)。
6. **战略威慑力量:**
* 具备中段变轨能力的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弹道导弹,本身就是核威慑力量的核心,其变轨能力极大地提高了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确保二次核打击的有效性。
**总结:**
变轨导弹通过**先进的制导系统、灵活的推进/姿态控制系统和强大的机载计算机**,实现了在飞行过程中主动改变弹道的能力。其主要目的是**大幅提升突防能力(规避拦截)和打击精度**。因此,它们被设计用来打击那些**价值极高、防护极严、位置可能移动或需要极高精度才能摧毁**的目标,尤其是敌方的核心军事设施、指挥中枢、航母战斗群以及作为战略威慑力量的洲际导弹本身。变轨技术是现代先进导弹(包括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代表着导弹技术发展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