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此次访华(2025年8月31日至9月1日)是自2018年以来首次对华访问,也是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后两国最高层级的直接对话。此次行程以出席上海合作组织(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为核心,具有多重战略意义,反映了国际格局变动下印度的务实转向与中印关系的阶段性突破。其重大意义可从以下维度分析:
---
🌏 **一、地缘政治:对冲美国压力,重塑战略自主**
1. **美印关系裂痕促发转向**
特朗普政府对印度加征**50%关税**(累计税率),涉及纺织、药品、机械等关键出口领域,导致印度对美出口暴跌21.4%,农产品出口降幅达35%。美国还施压制裁印度采购俄罗斯石油,要求其开放农业市场。在此背景下,莫迪访华被视为印度“战略自主”的体现——通过深化与中俄主导的多边机制(如上合、金砖)合作,减少对西方依赖,制衡美国霸凌。
2. **平衡“印太战略”角色**
印度长期被视为美国“印太战略”关键棋子,但美方未兑现贸易承诺,反而要求印度高价购买武器、增加军费分摊。莫迪选择出席上合峰会(避开同期北京抗战阅兵),既展示对华缓和姿态,又保留与美日合作空间,凸显印度外交的“骑墙”策略。
---
💼 **二、经济合作:缓解产业链危机,寻求务实利益**
1. **关键领域突破需求迫切**
- **稀土与供应链安全**:印度80%稀土依赖中国,近期中国收紧出口审核已冲击其军工和汽车产业。莫迪将推动放宽稀土限制列为优先议题。
- **贸易逆差与直航恢复**:2024年印度对华贸易逆差达992亿美元,双方已就加快恢复直航航班达成共识,并计划重开边境贸易点。
- **大宗采购与投资**:印度近期签下**15万吨中国豆油订单**(创纪录),利用中国价格和物流优势(较南美运输周期缩短50%);同时寻求百亿美元级高铁、工业园区投资。
2. **经济倒逼政策调整**
面对国内制造业停摆风险(如电子元件50%依赖中国)、失业率超8%等困境,印度智库已提议放宽对中企投资的审查规则,并试点对华贸易“去美元化”(人民币/卢比结算)。
---
🕊️ **三、双边关系:从对峙到“解冻”,但信任赤字犹存**
1. **建立信任措施逐步落地**
近期双方高层互动密集:印度外长、防长五年内首次访华,恢复中国公民旅游签证,重启朝圣之旅等,为莫迪此访铺路。王毅外长提出“龙象共舞”,强调“互尊互信、和平共处”,印方回应“愿从长远角度看待对华关系”。
2. **深层矛盾待解**
- **边境问题**:尽管尝试“糖果外交”(士兵互换糖果),印度仍同步在藏南增兵,中方明确反对“边谈边防”双标行为。
- **第三方因素**:印度炒作“中国援巴军事”“雅鲁藏布江水坝威胁”,并联合菲律宾在南海演习(8月初4艘军舰抵近黄岩岛),引发中方反制(同期南海军事训练)。
- **国内阻力**:反对党批评莫迪对华“示弱”,军方强硬派持续渲染“中国威胁”,增加谈判复杂性。
---
🌐 **四、多边机制:提升上合影响力,重构全球秩序**
1. **上合峰会成战略舞台**
此次天津峰会是上合史上规模最大一届,预计20余国领导人出席。莫迪参与凸显该组织对南亚的辐射力,尤其在中俄印三边互动背景下,推动“全球南方”国家挑战西方主导的秩序。
2. **金砖框架下的合作契机**
莫迪在7月金砖峰会呼吁“新兴经济体反对单边主义”,与中方“全球南方”倡议呼应。若中印在能源去美元化、供应链重组等领域协同,将加速多极化进程。
---
⚠️ **五、潜在挑战:印度的“双面政策”与战略摇摆**
- **经济实用主义 vs 安全防范**:印度一面签中国豆油大单,一面对华光伏、墨粉等商品延长反倾销税。
- **地缘投机风险**:若印度延续“联美制华”或“借华抗美”的短期策略,而非建立可持续互信,中印关系恐难突破“斗而不破、合而不深”的困局。
---
💎 **总结:破冰之旅的象征与实质**
莫迪访华既是美国贸易霸凌倒逼下的**经济自救**,也是印度在大国博弈中寻求**战略喘息**的务实选择。短期看,稀土出口、直航恢复等成果可期;长期而言,中印能否超越边境争端与第三方干扰,构建“互尊互信”的相处之道,仍取决于印方是否放弃“双面政策”。此次会晤若促成中俄印三边协调,将重塑欧亚地缘格局,加速单极秩序的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