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的水患问题,是城市发展、气候变化与治理体系交织作用下的系统性挑战。结合近期暴雨事件暴露的困境与深层分析,其症结与解决路径可归纳如下:
---
### 🚨 **一、水患问题的核心症结**
#### **1. 基础设施老化与设计标准滞后**
- **管网超期服役**:全市1240公里雨水管网中,29%超10年未更新,20年以上管网占比12.9%,管径普遍偏小,无法应对极端降雨。
- **设计标准偏低**:管网按“3-5年一遇”降雨设计,但2025年暴雨小时雨强达87.5毫米(超原设计值40%),金水区甚至达81.8毫米/小时,远超河南省“每小时40毫米”的新建标准。
- **泵站能力不足**:尽管抽排能力提升至87.7万立方米/小时,但暴雨时地表径流量激增至日常20倍,仍需紧急抽排21.98万吨积水。
#### **2. 生态空间挤压与海绵城市推进缓慢**
- **自然滞洪区丧失**:城市扩张吞噬83%自然湿地和滞洪区,河道被占压变窄,行洪能力削弱。
- **海绵工程缩水**:规划8个调蓄湖仅建成3个,再生水利用率不足30%;地表硬化率高达89%,雨水渗透率极低。
#### **3. 应急响应有效但基层治理脱节**
- **响应机制进步**:建立“五字诀”应急机制(关、降、停、撤、拆),地铁停运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依托“内涝监测一张图”实现415个点位实时监控。
- **执行缝隙与权责模糊**:部分基层未及时通知停工,老旧城区易涝点(如京广隧道)反复积水,暴露网格化管理与施工占压排水沟的权责矛盾。
#### **4. 气候剧变加剧系统脆弱性**
- **旱涝急转频繁**:2025年暴雨前遭遇严重冬旱,硬化地表无法快速吸水,径流峰值陡增。
- **极端天气常态化**:冷暖气团异常交汇导致短时雨强破纪录,超管网承载极限。
---
### 🛠️ **二、根本解决路径:从“对抗暴雨”到“韧性共生”**
#### **1. 基础设施升级:工程与生态协同**
- **管网改造与智能运维**
- 按“50年一遇”标准更新老旧管网,推广分区域差异化设计(如商业区管径+30%并配套透水铺装)。
- 借鉴沈阳经验,布设智能雨水箅子、积水监测点,构建“10分钟预警-30分钟响应”网络。
- **恢复生态调蓄空间**
- 重建12条被填埋古河道,将186处停车场改造为下沉式绿地,强制新建小区年雨水消纳率达85%。
- 加快滞洪湖建设,提升再生水利用率至60%以上,增强源头滞蓄能力。
#### **2. 智慧化管理:数据驱动决策**
- **构建城市水系统数字孪生**
- 整合管网、气象、交通数据,动态模拟内涝风险(如南宁用CCTV机器人排查管网,建立数字风险图)。
- 推广AI调度泵站(如沈阳芳溪泵站效率提升40%)。
- **完善“叫应”机制**
- 建立直达社区的责任人预警系统,预置抢险队伍,确保高风险区人员提前转移。
#### **3. 制度创新:跨部门协作与长效投入**
- **打破行政壁垒**
- 设立市级排水统一指挥中心,统筹水利、城管、交通部门数据与资源。
- 推行“雨水银行”制度,对开发商征收雨水滞留费,反哺生态修复。
- **动态更新标准与法规**
- 将气候风险评估纳入城市规划强制性指标,每5年修订排水设计标准。
- 立法保护河道蓝线,严禁侵占滞洪区,违建一律拆除。
#### **4. 公众参与与文化重塑**
- **社区微更新赋能**
- 动员居民参与屋顶绿化、雨水收集,降低径流峰值(参考德国弗莱堡2000个雨水花园削减80%径流)。
- **韧性文化培育**
- 公开内涝风险地图,开展常态化防汛演练(如郑州2025年组织18次模拟演训)。
---
### 💎 **三、症结与对策对照表**
症结维度 | 现状问题 | 解决路径 |
基础设施 | 管网老化、泵站能力不足 | 按50年一遇标准改造管网,推广智能监测+生态调蓄设施 |
生态空间 | 滞洪区丧失、海绵工程缩水 | 重建古河道,强制新建项目雨水消纳,恢复湿地 |
治理机制 | 响应有效但基层执行脱节 | 建立市级指挥中心,立法保护蓝线,推行“雨水银行” |
气候适应 | 旱涝急转加剧系统脆弱性 | 动态修订设计标准,构建气候韧性规划 |
---
### 💎 **结语**
郑州水患的本质,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灰色基建依赖”与“生态功能退化”的结构性矛盾。根本出路在于:
- **空间上**:将自然水文循环重新纳入城市肌理,恢复河流、湿地、绿地的呼吸空间;
- **技术上**:用智慧化手段弥合工程与自然的鸿沟,实现精准调控;
- **制度上**:以立法刚性守护生态红线,以跨部门协同打破治理碎片化。
唯有从“排涝”转向“留水”,从“应急”转向“共生”,才能终结“四年一轮回”的水患循环,让城市在暴雨中依然保持从容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