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游牧民的系统性安排,以“定居兴牧+转场保障+产业转型+生态共治”为核心,形成了一套兼顾民生保障、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解决方案,成效显著。具体政策及成果如下:
---
### 🏠 一、**民生基础:定居工程与转场保障**
1. **定居点建设与设施升级**
- **住房保障**:中央专项资金支持牧区危房改造(如呼伦贝尔2025年新增56.8万元补助),托里县新建牧民定居房876套,配套自来水管网12公里、污水管网7.8公里,彻底解决“取水难、排污难”问题。
- **公共服务下沉**:托里县打造52个小澡堂、理发室等便民设施,设立35个流动党群服务站,全程护航转场,年均服务55万头牲畜安全迁移。青河县投入1142万元建成15座“幸福驿站”,提供住宿、热水、暖圈,转场时长从60天延长至150天,母畜存活率显著提升。
2. **教育医疗均等化**
- 锡林郭勒盟明确保障转移牧民子女平等入学,完善城乡医保衔接,推动居住证持证人享有城镇公共服务。托里县在牧区设立流动卫生室,为3000余名牧民提供“家门口”医疗服务。
---
### 💰 二、**产业转型:多元增收与牧旅融合**
1. **传统畜牧升级**
- **科技赋能**:托里县引入畜牧专家改良西门塔尔牛、巴什拜羊2700余头,成活率达92%,养殖收益增30%。哈巴河县库尔米希村创新“云端代牧”模式,消费者通过区块链溯源认养羊只,牧民增收150元/只,单场直播创收20万元。
- **光伏牧业**:青海塔拉滩光伏园区无偿提供7万亩牧场,供1.4万只“光伏羊”放牧,草场恢复后牧草高可及腰,羊群销路大增。
2. **文旅产业激活**
- **民宿经济**:若尔盖县河它村投资600万元打造“温泉+星空”营地,带动30名牧民就业,月均增收3000元,村集体经济从5万跃升至65万元。达扎寺镇“岭王子”民宿拉动村集体租金收入60万元,跻身“百万村”。
- **文化体验**:青河县驿站对外运营,接待游客体验游牧文化;库尔米希村“云端代牧”吸引3万游客参与放牧、美食制作等活动。
---
### 🌳 三、**生态与民生协同:治沙增收与绿色转型**
- **以工代赈治沙**:苏尼特左旗浑善达克沙地治理中,1100亩项目按260元/亩向牧民发放报酬,人均增收1.48万元,2025年全旗治沙工程带动1000余人就业。
- **生态修复反哺牧业**:塔拉滩光伏板覆盖减少风沙,清洗光伏板的水资源滋养草场,实现“板上发电、板间牧羊”的循环模式。青河县通过延长牧场使用期,推动23.7万亩退化草场轮休,植被盖度提升12%。
---
### 📈 四、**治理创新:党建引领与数字赋能**
- **组织重构**:托里县建立“四级服务体系”(新区中心+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党员领办解决民生问题80余件,纠纷率降60%。
- **数字治理**:库尔米希村用直播和区块链技术实现产销透明;托里县推行“积分超市”“业务代办”等流动服务,年办结民生需求873项。
---
### 🌟 五、**成效总结:从“移得出”到“能致富”**
领域 | 典型案例 | 核心成果 |
定居保障 | 托里县红旗新区 | 876户牧民定居,垃圾清运响应率100%,邻里互动增40% |
产业增收 | 若尔盖河它村 | 牧旅融合带动月增收3000元,集体经济增长13倍 |
生态共赢 | 青海塔拉滩光伏牧场 | 1.4万只“光伏羊”免费放牧,草场生态显著恢复 |
转场服务 | 青河县“幸福驿站” | 转场时长延长2.5倍,母羊存活率提升 |
---
### 💎 结语
国家对游牧民的安排,以**定居工程筑牢根基**、**产业融合激活动能**、**生态共治保障可持续性**为核心逻辑,实现了从“逐水草而居”到“安居乐业”的历史跨越。未来需进一步深化牧区数字化、草场产权改革,让游牧文明在现代治理框架下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