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其关系的复杂性深刻影响着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以下从合作范例、对抗冲突、急需合作的重大问题三个维度展开分析,论证中美合作的必要性:
一、友好合作的范例:从气候治理到科技交流
1. 气候合作的全球领导力中美在《巴黎协定》达成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共同推动全球温控目标的设定。2024年加州会谈后,双方重启“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投入2亿美元聚焦绿氢储运、碳边境调节机制等共性技术。截至2025年,两国合计贡献全球42%的减排量,并通过地方合作网络(如上海-加州气候备忘录)落地37个低碳技术项目。这种“研发-制造-应用”的互补链条,使中国光伏组件和锂电池产能占全球70%和60%,美国科研成果得以高效转化。
2. 经贸合作的压舱石作用2025年5月日内瓦会谈后,双方取消91%的加征关税,建立由何立峰副总理与美国财长牵头的定期磋商机制。10月达成的经贸协议更具里程碑意义:中国承诺未来三年每年采购2500万吨美国大豆,恢复购买高粱和木材;美国则降低芬太尼关税至10%,延长关税暂停期至2026年。这种“大豆换关税”的务实安排,直接缓解了美国中西部1800万吨大豆库存压力,同时保障中国养殖业的饲料供应。
3. 科技合作的韧性纽带尽管存在技术竞争,中美在基础科研领域保持合作。2024年续签的《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已延续45年,覆盖气候变化、传染病防控等领域。2025年启动的神经科学青年合作项目,通过“国际论坛+专题研讨”模式,促进15名美国青年科学家与中国同行深度交流。这种自下而上的学术互动,为两国关系周期性波动提供了缓冲空间。
二、对抗冲突的警示:从贸易战到军事博弈
4. 贸易摩擦的双输代价2018年以来的关税战使中美双方均付出沉重代价。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导致美国家庭年均损失4400美元,失业率上升0.5个百分点,70万个就业岗位流失。中国反制措施同样冲击美国农业,2025年1-8月美国对华大豆出口同比暴跌77%,甚至出现9月出口归零的极端情况。即便在2025年关税部分取消后,双方仍保留10%的“博弈筹码”,凸显关系的脆弱性。
5. 地缘政治的剑拔弩张台海和南海成为军事对抗焦点。2025年9月,加澳联军穿越台海时,解放军歼-16战机超低空威慑、052D驱逐舰近距离跟踪,构建“天罗地网”式反制体系。同期,美菲成立联合特遣部队,将南海列为重点合作区域,试图通过“以盟制华”制衡中国影响力。这种军事博弈不仅加剧地区紧张,更使南海每年5万亿美元的国际贸易通道面临风险。
6. 技术脱钩的双刃剑效应美国对华科技遏制政策反噬自身。2025年3月将54家中国科技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导致美国芯片设备制造商失去40%的中国市场份额。而中国通过深化RCEP合作,对东盟出口占比提升至23%,形成“压力传导—区域替代”的缓冲机制。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暴露单边主义的不可持续性。
三、急需合作的重大问题:从供应链到生物安全
7. 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新冠疫情凸显中美合作的必要性。尽管存在政治分歧,双方在疫苗研发、病毒溯源等领域保持有限协作。2025年10月,中国同意停止向北美出口芬太尼前体化学品,并扩大全球化学品出口管制,这一举措直接推动美方将相关关税从20%降至10%。未来需在生物安全领域建立联合监测机制,防范下一次大流行病。
8. 全球产业链稳定中美在半导体、稀土等关键领域深度依存。中国掌握全球80%的稀土加工能力,而美国控制高端芯片设计技术。2025年达成的协议中,中国暂停稀土出口管制,美国放宽对华半导体设备维修许可,这种“稀土换技术”的安排,为全球汽车、电子产业提供了稳定预期。但仍需建立供应链透明度机制,避免“脱钩断链”冲击全球经济。
9. 核不扩散与地区安全朝鲜半岛核问题是中美合作的试金石。2025年10月,双方在吉隆坡磋商中同意重启六方会谈筹备工作,通过“制裁+对话”双轨机制推动朝鲜弃核。同时,中美需在伊朗核问题、阿富汗重建等议题上协调立场,避免因战略误判引发冲突。
四、结论:合作是唯一正确选择
中美关系的本质是“竞合并存”,但合作始终是更优选项。从气候治理的“双引擎”作用到供应链的“你中有我”,从粮食安全的“大豆外交”到科技合作的“韧性纽带”,历史反复证明:对抗只会导致零和博弈,合作才能实现共赢。正如2025年《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强调的,“可持续的、长期的、互利的双边关系”才是正确选择。在全球治理赤字加剧的今天,中美唯有以责任之心超越意识形态分歧,以清醒之智摒弃冷战思维,以担当之勇破解合作难题,才能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开辟新路径。这既是两国的历史使命,也是对世界的应有贡献。